缕缕阳光润我心
案例梗概:
这是一次偶然,但是却带给我极大的震撼。那天,班上的两名男生叶威、唐家骏发生了意外:唐家骏不慎将小便溅在叶威身上。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家访。正是这次家访,让我更了解叶威——在他出生两个月后,妈妈就离家出走,直到现在也没有回来,他爸爸倔强、易怒,因此带孩子报名从来不会向学校提起,同时也教育叶威,妈妈在外面打工,会回来的。(那天家访,他爸爸不在家,是他的婶娘含泪告诉我这些,或许那天,他爸爸在,我还是不会知道这些。)知道这些,我很心酸:本以为自己对每个孩子甚是了解,可是我却遗漏了他,让他在角落独自承受。不由得,心里泛起了浓浓的歉意,深深的自责,同时,也有了一个信念:共同分担他的心情。
基本情况:
叶威,男,11岁,四年级一班学生。父,叶乐有,务农,四处打工。
个案背景:
叶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爱管别人的事情,智力和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都较差。课下说话比较大胆,课堂上却会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想入非非,思想常开小差,学习基础很差,学习成绩难以进步。
存在问题:
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常开小差,不会听讲,不肯动脑思考问题,学习的心情比较沉闷,课堂作业写的字迹潦草,而且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表扬鼓励,奏效的持续性比较短,学习成绩不理想。
诊断结论:
(1)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存在着一定问题。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但教育的耐心程度却很不够,看到孩子作业出错、有不懂不会,学习不理想时,便经常发火,大声地训斥他,加上孩子自身任性,听到训斥就索性不干了,致使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打消了他学习上的积极主动心理。(2)家里没有人看管。父亲大都出门在外,而且一出门就要两个月才会回来一趟,他在婶婶、婶娘家吃饭。基本上,双休日,呆在家里的时间就是吃饭的时间,其余时间都在外面玩耍。(3) 孩子比较任性、自卑。从小缺少母爱,造成心理敏感又脆弱,有什么心事,从不在大伙面前表露出来,都是一个人憋在心里。
采取措施:
(1)在班级选一个空间,作为“自我反思隔离区”,当你想犯错误或者忍不住犯了错误,自觉走进“隔离区”,自我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打扰,而且要有足够的时间。
(2)心灵地畅谈 请班里一批善于自我表达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成长的烦恼,倾诉心中的所有感受。鼓励每个孩子都来讲一讲,只要是你心中最真挚、最想说的,哪怕只有一句,我也愿意做最忠实的听众。
(3) 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并采用“星级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使得自觉完成作业成为一种习惯。
(4) 让他担任班级中的小组长,培养他的责任心。 担任班级组长,通过收发作业,督促他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
(5)懂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是拥有了全世界。尽管没有看到过母亲,尽管父亲隔三岔五不在家,但是身边有婶婶,有婶娘,还有母亲送给你的健康身体,父亲辛苦赚钱抚养你,身边有那么多同学关心着你,这些叠在一起是多大的幸福啊!
实施过程:
家访之后,我一直没有找他说话,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开口?直到家访后的第五天,他来到办公室找我,对我说:“老师,这是我婶娘给你的茶叶,今年的,很新鲜。”我摸了摸他的头,说:“谢谢!”然后,不经意地拿起他的作业说:“我发现你最近的作业做得特别认真,决定选你当小组长,同意吗?”看着他满脸的灿烂,我感觉到:正有 一米 阳光开始渗入他的心灵。也就在那个星期,我和同学们一起成立了“自我反思隔离区”,由中队长把关,让队员学会自律,如果不行,或者违反了,走进“隔离区”,进行反思,再在班队课上发言说说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矫正,请全体同学监督。这个“隔离区”带给叶威极大的自我改进空间,他共走进“隔离区”五次,每次都能带给他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改变。小组长的落实,同学对他地肯定,使他做事很带劲,每当看到他给组员收本子,发本子那小心翼翼的神情,我感觉:照在他心里的阳光越来越多了。
在这个学期当中,安排了这么一组课文:人间真情,人间爱心。在上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后,我请孩子们说说心中的想法,孩子们说得很多,我注意到叶威始终没有说话,但他的眼睛很专注,始终在听同伴谈自己的感受。下课后,他递给我一张纸条儿:老师,今天我终于知道了我也很幸运,就像课文中的小钱,虽然我从没有看到过妈妈,但是她给了我健康的身体,我会更加努力地读书。于是,我抓住了这个契机,请中队长组织一次班队课: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感恩?(我适时加入自己的感受:有困难、有挫折、不够完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健康,只要我们懂得自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我们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那我们将永远活在阳光明媚中,活在欢声笑语中。)回家能积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接下来的课文《卡罗纳》,让我拥抱了一个大丰收。卡罗纳很不幸,相依为命的母亲最终也离开了幼小的他,但是卡罗纳很幸福,看看他身边的人吧:老师怕他触景伤情,要求同学不要在他面前哈哈大笑;同学围在他身边用关切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他;同桌和同桌的母亲愿意接纳他,与他共享爱的天空。当我声情并茂地说到这儿,出示了这样的练习:为什么我的眼里会有泪水?因为这世间有这样的爱:——————————————————请孩子们自己填一填,并且说一说。六分钟后,有同学站起来说了,一个个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范美茜站起来了,她说:“我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我,爸爸很少在家,是爷爷带大了嗷嗷待哺的我,现在我还是跟着爷爷,爷爷已经很老了,每当看着他在灯下为我艰难地缝补衣服,为我缝着布鞋,起早摸黑地干活,为我赚取零花钱,我好难受。爷爷,我很庆幸有你,你给了我母爱,也给了我父爱!爷爷,我爱你!”她几乎是边哭边说的,教室里,也传出了啜泣声。或许,震撼太大了,叶威站起来说:“别哭,我跟你一样从小没有母爱,但我爸爸比较负责,教育我,抚养我。让我们牵起手来,共同迎接每一天,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震惊了,叶威居然安慰起同学来,第一次坦诚自己,面对自己。我感到:阳光终于在他心中撒满了。
案例启示: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生命之中有不断涌动的情感,成长中的孩子追求理解,希望与人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和养分。呵护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突然发现孩子多么渴盼爱、理解、关注、机会。只是他们又习惯于默默地等待。或许身边学生任何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已经传达出他内心的想法。我们需要细心、耐心,善于抓住契机——一把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爱,只有爱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而富有生机的教育,才能触及心灵,感动人心,真正让阳光洋溢着、充盈着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