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文章中心>学校特色发展规划>详细内容

学校特色发展规划

002遂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发展规划

作者:jjk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4-20 字体:

打造“技工”品牌 培养技能型人才

——遂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发展规划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以及未来产业、行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市场变化,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打造特色专业。到2007年,遂昌县职业中专已是具有办学特色品牌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成了2个省级以上品牌示范专业,学校有专业课教师41人,班级数60个,在校生2674名。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技术性、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并为中职生学一技之长提供更多的机会,拉动了我县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全面贯彻中职校 “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在深入企业行业调查中发现,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许多企业逐步开始装备具有高速度、大容量、高生产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多功能以及能增大生产柔性、缩短生产周期、节约能源材料、减轻劳动强度等优势的自动化装备和数控设备,应用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现代制造集成技术(CTMS)等高新技术进行生产,但是熟悉和掌握这些技术的应用人才却非常缺乏。为此,学校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作为专业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进行创新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主动适应市场,着力打造“技工”品牌,培养技能型人才,特订如下规划:  

一、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以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途径,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的教学与训练方法,为规划建设中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输送数量足够、技能过硬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为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把我校的实训基地建成一个以学历教育为主,就业教育为重;以优质高效著称,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行;以高新技术见长的示范性、综合性的多功能培养培训基地,成为浙江省中级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

()预期目标

依托学校机电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这两个省示范性专业和浙江省中级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基础,全力打造成国家级电子与信息技术培养培训示范基地。

()实施步骤

12008学年,学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引进浙江慈溪欧博特有限公司三条生产线,价值300万元,建好校内半工半读实训基地。

22009学年,进一步完善,提升专业品牌;基本完成电子电工与自动化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新增网络管理员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各一个。数控、信息、电子商务、旅游专业进一步加快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建设。

32010学年,利用“2010年补助浙江省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的资金援助,增添汽车维修、数控实训设备,汽车维修专业申报市级示范专业,数控专业申报省级示范专业。成为以机械、电子与信息、电子商务、汽车维修、旅游五大示范专业为核心,机电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电子电工与自动化国家级实训基地为支撑的国家级重点职校,为当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提供有效保障。

二、具体措施

1、培养培训的基本原则

1)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和合作,邀请企业的专家深入地参与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企业专家的重要作用,为扩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和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本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法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2、教学安排设想

1)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

应以行业为依托,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及职业教育培训专家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研究、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帮助基地制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参与教育教学的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

2)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根据具体情况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标准,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课程体系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在教材使用上,依据课程改革和学生的实际基础,积极鼓励教研组编写校本教材和讲义,如《电子技术与技能训练》、《机床排故》、《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等教材。

3)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模式。要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为满足学生对所学专业、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的不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率先在丽水市实施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制定了《学分制实施方法》,修订和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学分制的实施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学生可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为学生创造了更适应自己的教育环境。

5)、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的素质差异也日趋明显,为此,学校按照宽进严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总体思路,从2000年开始探索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等综合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分层训练、分层作业。教学生有用的,教学生能学的,教学生想学的,努力实践“抬头教学法”。

6)、强化实训管理。

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规范教学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做到目标、课时、措施三确定;课程、操作、考核、管理四规范;组织、示范、指导、总结、整理五到位,确保学生的技能水平快速规范。坚持把专业兴趣小组作为强化技能的第二课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举办一年一度的技能比武,促进并检验师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力争毕业生参加中、初级工等级考证,获证率都在98%以上,其中中级证达80%以上。

7)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转变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法。要特别注意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到基地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机制,以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应通过在企业中举办基地专业教师培训班、教师在制造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获得技术资料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重点培养一批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到2010年,中职学校8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其中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达到40%;培养20名高技能的专业骨干教师和35名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

8)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学校主动面向企业、农村开展技术培训、生产服务,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作。学校先后与遂昌当地及长三角区的浙江新光控股集团、宁波镇海炼化、宁波北仑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中国人本集团、苏州爱普生公司、浙江元立集团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去年,学校与宁波欧博特有限公司共同拟定培训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让企业进校园,初步形成了“六合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3、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打造德育特色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树立“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抓好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实践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从过去教育管理的单纯接受者逐渐成为教育管理过程的参与者,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学校以心理班会活动和心理课为依托,在机电专业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学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节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加强教学科研,开展产学研结合

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南,以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现代化为宗旨,以推进技术进步为核心,发动全体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产学研结合工作,以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办学功能的扩展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开展各种科研课题研究,确定科研项目,力争完成13个课题。企业生产的现实需求,引起我们对过去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职业教育必须走出校门、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跟上生产和科技发展,主动适应市场。把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承担省课题《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的实践与研究》、市重点课题《创建技工品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将试行学分制试点和创建技工品牌实验班,作为学校创新教学研究的一个举措。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