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苦教育”,不能承受之轻?重?
题记:有幸去参观了临川一中,如同经历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有敬佩、有感慨、有收获,亦有怀疑。“江西临川打造高考神话” 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耳!
临川是闻名全国的“才子之乡”,自古文人荟萃,英才辈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明代的戏剧大师汤显祖都诞生在这里。最近几年来,临川的教育可谓声名远扬,如日中天。在创全省领先、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的征程上步伐矫健,硕果累累,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神话,让省内外学者、专家称羡不已。为探索“江西临川打造高考神话”的奥秘,全面推进我县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我县的教育质量,县教育局领导,部分中学校长、赴江西临川一中考察。
临川区位于抚州市城区,始建于东汉永元8年(公元96年),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1995年,原临川县与抚州市合并成立临川市,区域面积212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临川自古以来教育昌盛,文风鼎盛,素有“才子之乡”“进士之乡”的美誉,经千年岁月孕育形成的辉煌灿烂的“临川文化”。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晏殊、晏几道、曾巩与汤显祖均出生于此。据记载,自宋至清历代王朝金榜题名的临川进士就有726人;仅仅在南宋咸淳元年这一年,临川就有22位进士高中,占当年全国录取进士总数的7.33%,一时间,公卿耸观,朝野震动。
临川一中创办于1955年秋,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也是全国知名重点中学之一,被评为2005年中国“百强中学”、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2006—2007年度公众满意·中国十大名牌中学、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首届江西十大和谐校园。现有在校学生有近9000人,号称万人大校(据说2006学年在校学生到达11000人)。
关于临川高考的几个数据:
2005年:14人录取北大、清华,1人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1人录取新加坡南洋理工,600分以上136人,上一本线689人,上二本线1542人;
2006年,:24人录取北大、清华,1人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2人录取新加坡南洋理工;600分以上237人,上一本线859人,上二本线1781人;
2007年:38人录取北大、清华,2人录取香港院校,1人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600分以上568人,上一本线1208人,上二本线2521人。
经过实地考察、听取学校领导班子的经验介绍以及相互交流,感觉到临川一中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高考神话,因素多多,但正如一中饶校长所说的:临川一中的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学生也并非都是最出色的学生,创造高考奇迹好象只是个偶然,但这却是必然。现在临川一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双休日也要上一天半的课,学生从不叫苦,家长从无怨言。在校园里,所有学生都在为圆一个大学梦努力拼搏着,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让这里的孩子埋头学习。所以临川“四苦精神”没有错,吃苦精神不能丢,吃苦就是财富。
一、家长苦育
“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惟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
临川历代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 但是,临川又是农业大县,工业薄弱,学生的出路在于读书,家长重视学生学习,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所以临川人一直说:“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惟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
在那里,有近万名来自各地的“留学生”,还有“一些‘非北大清华’不考的复读生租住在别人家里”,还有数千名来自各地的陪读 “孟母”。这几乎形成了现代“陪读一条街”。
二、领导苦抓
“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都一律开绿灯放行。”
为了真正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抚州市委、市政府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涉及物价、审计等其它部门到学校检查,必须由抚州市分管教育市长签字同意,若涉及学校经费等没有上级文件规定等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都一律开绿灯放行。政府特许学校实行“办学自主、招生自主、人事自主、筹措经费自主、使用经费自主”的“五个自主”。这一政策优势保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教师工资问题,学校千方百计降低教育成本,大量增加学生班额,临川一中平均班额为73.3人,有的班级达到100多人。
三、教师苦教:
1、每个年级为一“块”,由一名副校长担任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的教师配备,协助有关处室检查和处理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副校长身兼“三职”,即分管一条线、担任一个主任、兼一门课。年级主任身兼“三职”——负责一块工作,分管一个年级,任教一门学科。
2、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临川一中规定,每次晚上考试后,“0”班必须第二天早上试卷发到学生手上,其他班级只允许隔一天。假如教两个班科学,每次考试后,有近200份试卷,要在一天改完,甚至有的老师是近300份试卷要在一天内改完。
3、强化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包学科制,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业务核心作用,学校要为每个备课组提供充足的资料,教师手中的资料多,所有的月考全部要进行试题改编或者原创。
4、学校要求学生预备铃响必须进教室,而要求教师要提前5分钟就进教室,年级主任早上7点就到校开始检查。
5、对没有教过高三的教师,规定教师必须利用暑期做高考题20套以上,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考试,不过关的教师就没有资格上高三,以此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6、对课堂教学不过关的教师不能上高一个年级,对于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但工作态度不端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听课组要提出批评,并对他进行1个月的教学跟踪。
7、除了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任课老师会经常换,老师管理不严或年终考核不理想班级的老师就会被刷到底一级或者初中部去教课,或者辞退。在评价教师上主要看增量,以高一第一次考试成绩为依据,确定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第作为基数,以后每次考试看各等第学生的增减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好坏的主要依据,在今后安排任课班级、晋升、晋级、评优等各方面都要与教师的教学业绩挂钩。
8、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展为期两周的整风运动。第一周由政教处组织学生整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召开家长会,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做人道德得到不断的提升。第二周由年级领导、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对全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全员评价,包括课堂教学、请假出勤、学生反映、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等各个方面;对于表现不好的教师,或跟踪听课、加强监控,或降级使用,或调换岗位,旨在敦促教师丰富专业情意,提高专业能力。
四、学生苦学:
1、橱窗里贴着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历届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得奖者的照片。而办公楼墙上一块巨大的木板上写着好几届毕业生的名字和他们考上的院校,北大、清华等名校赫然在目。校门入口即是满满几大板块学校近几年考上重点大学学生的资料。
2、在班级建制方面,依据学生入学成绩分三个层次进行编班,即零班、普快班和普通班。零班,文科和理科各一个,其奋斗目标是冲击清华、北大等全国名校;普快班若干,其目标是冲击全国重点,以提高一本上线率;普通班若干,其目标是冲击二本,以提高二本上线率。
3、每天5时30分,刷牙洗脸,之后到教室朗读课文;6时做广播体操;高三的课程安排一节早自习,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4节晚自习;4节晚自习下午6点开始,第一节自习课学生可以做各类试卷,也可以看课外书;第二节自习课老师会来进行辅导,主要是消化一天当中没弄明白的题或分析往年的高考试题,后面两节自习课就正式考试。所有的考试流程跟高考一样,包括老师发卷时的语气。一周下来,除了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休息外,其余时间全在不停地上课,不停地考试。
4、临川一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纠错本,每次考试做错的题全记在纠错本上,每天看一遍。对来临川一中的很多学生来说,压力在于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为此,学生们会为一道有争议的题连续争论好几天。
附:资料王文轸《迷失在临川“神话” 中的江西教育》
http://club.pojaa.com/viewthread.php?tid=20452&page=1)
今年高考之后,有不少媒体大肆宣传临川神话:江西临川两所中学,今年50人考入北大、清华。2006年有47人考入北大、清华。
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这里怎样一个“苦”字了得。学习刻苦,勤学苦练,从来都是成绩优异者的必由之路,中国人也常用“头悬梁、锥戳股”来激励读书人。所以这里的“苦”,意味着学习者的认真、执著、坚韧和责任心;也意味着学习者的专注、兴趣、乐趣和探索精神。
赞扬者说,这里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回归,使学生内心安宁祥和,自我奋发。并用“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比喻这里的苦。
然而临川的苦是什么?是“集中营”,是高考训练集中营。6名新疆来的女同学说,她们高一就开始做高考试卷,“而且每年学校总能在全国高考结束的笫二天就将考试卷发给学生,进行‘二次高考’,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临川中学的学生每天5:30起床,晚上10:30就寝每天早晚自习加上课程共有12节。晚上4节晚自习,下午6时开始,第一节可以做各类试卷,看书,第二节课老师辅导,第三、四节自习就正式考试,所有考试流程跟高考一样,包括发卷时的语气。只有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休息,黄金周大假,这里学生最多休息3天。
这里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占江西的1/3,这样的神话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用金钱买上届高分落榜生以壮大牌子。有一位临川一中的应届毕业生说,高三5500人,其中只有500人是应届生。读到高三凭空冒出来60多个班,原来的好学生从全校几十名落到几千名,原来笫一名落到100名之外,天天死做卷子。根据调查,临川一中高三外地生将近60%,共有2654人。高分的少收费或者免费,低分的到另收2万以上的钱。因为有了这样的“神话”,也就有了不少从高一就来插班的学生,还有家长陪读,以至形成了所谓“教育经济”。
这是一种畸形的繁荣与扭曲的发展模式。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专家们已经说了很多。我这里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的一句话来重述一遍:“好的教育应该是让你自由寻找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我们在临川神话中只看到名校情结,异化的望子成龙观念,应试教育对孩子们的摧残。这里有淡泊明志吗?没有淡泊,只有急迫和压迫的功利,有明志,志在名校和重点。这里有宁静致远吗?没有内心的宁静,只有考场的萧杀与肃静,有志远,志在远方的清华与北大。他们只会埋头试卷,不会仰望星空。
临川神话迷雾已经弥漫江西,九江市去年曾用“脱胎换骨”的誓言来向临川学习,所以九江今年起,初中就开始双休日补课;赣州市的中学也用临川经验训练学生,高一的学生晚上10:30以后还要作业至深夜。迷失在临川神话中的江西教育如何得了?难道我们也要象鲁迅先生那样呼吁: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