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内部资料>交流材料>详细内容

交流材料

严格管理讲实效 过程细节讲创新

作者:遂昌三中 应建华 文章来源:办公室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4-10 字体: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极大提高我县的教育质量,探索“江西临川打造高考神话”的奥秘,我县部分中学校长、教育局领导、县委宣传部领导一行21人组成的赴江西临川教育考察团,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尹建中带队,于41日、2日两天专程重点学习考察了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一中的办学情况,认真听取了临川一中校长的工作经验介绍,实地参观了学校的校园环境,全方位学习了临川一中这所名校做大做强的典型经验。通过学习考察和交流,临川一中——全国十大名校之一的办学业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江西教育的快速发展让我受到了深刻启示,临川一中的办学思路使我产生了深刻思考。特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最直接的三点印象

1、临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临川区位于抚州市城区,迄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临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这里是著名的王安石、晏殊与晏几道父子、曾巩与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乡。均出生于此。自古以来教育昌盛,文风鼎盛,素有“才子之乡”“进士之乡”的美誉,经千年岁月孕育形成的辉煌灿烂的“临川文化”。

2、临川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

抚州市教育局2002年将临川区管辖的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三所重点中学联合组建成临川教育集团,由抚州市政府管辖,具体工作由抚州市教育局下设临川教育集团办公室管理。19992007年,抚州市高考成绩综合评估连续九年居江西省第一。2007年,抚州市参加高考38682人,上重点线3349人,占8.7%;上二本线9307人,占24.2%;上三本线13539人,占34.2%。录取清华、北大66人,占全省40%;其中教育集团的三所学校录取清华、北大55人。

3、临川教育品牌做强,效应明显。

临川一中创办于1955年秋,老校区占地面积约105亩,现有班级150个,其中初中28个班,在校学生11000人,其中高三5000多人(含补习生2000余人),在职教工490人。临川一中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也是全国知名重点中学之一,被评为2005年中国“百强中学”、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20062007年度公众满意·中国十大名牌中学、首届江西十大和谐校园。

二、最深刻的四点体会

(一)学校发展迅猛,可持续力足。

1、迅速发展的学校规模。临川一中在校生2000年不到4000人,2002年达到6000人,2007年达到11000多人(其中初中2000多人,高中7000多人,以民办学校名义办高中补习班2000多人)。每年都递增1000多人,办学规模扩大了3倍。

2、加快学校硬件建设。随着临川一中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抚州市政府按照高中在校生1万人规模和达到省级优质高中工程来规划两校建设,临川一中新建学校占地面积336亩,新校区于2008年秋季全部投入使用。

3、急剧增多的学生数。从2002年开始,临川周边地区及10多个省市的学生涌向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就读。现在两校在校学生中,各有5000多名非临川籍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多,两校的“外籍”学生加在一起达到1万多人。

(二)学校教育质量高,良性循环好。

打造了高考神话。2002年,学生参加高考900人(其中补习生300人),全部过本科线,上重点线300人,600分以上49人;2004年,12人录取北大、清华,600分以上428人,上一本线500人,上二本线1185人;2005年,14人录取北大、清华,1人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1人录取新加坡南洋理工,600分以上136人,上一本线689人,上二本线1542人;2006年,24人录取北大、清华,1人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2人录取新加坡南洋理工600分以上237人,上一本线859人,上二本线1781人;2007年,38人上北大、清华,2人录取香港院校,1人录取新加坡国立大学,600分以上568人,上一本线1208人,上二本线2521人。以上各项指标均居江西省第一名。

谱写了临川现象。借助着“才子之乡”厚重的文化底蕴,教育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正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大量的栋梁之材。在临川求学的本省学子2006年有47人被北大、清华录取, 2007年有66人录取北大、清华,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目前在临川区各中学上学的外地“留学生”已经达到一万多人,这些学生最南的来自海南,最北的来自新疆,包括不少基础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浙江等大城市的学生。

(三)政府教育政策好,办学体制活

“五个自主”的办学体制。抚州市市政府每年支付临川教育集团三校初中部所有老师的工资,高中部只负责2002年三校在成立集团时上报的那部分老师的工资,特许学校实行“办学自主、招生自主、人事自主、筹措经费自主、使用经费自主”的“五个自主”。这一政策优势保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为了解决教师工资问题,学校千方百计降低教育成本,大量增加学生班额,临川一中平均班额为73.3人,有的班级达到100多人,这使临川一中既区别于那些完全依赖政府财政的学校,也不同于那些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民办学校。

“三个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抚州市政府决定临川教育集团的三所学校建设以“市政府拨款贷款、征用土地开发、择校生收费”的“三个渠道”来保证投入资金。如:临川一中新校区的建设计划投资1.8亿元,投资的渠道一是市财政拨款2000万元,贷款5000万元;二是在征地588亩中用200多亩开发,可获得近亿元;三是学校择校生收费中补充一部分。

宽松的教育收费政策。为了真正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抚州市委、市政府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教育改革保驾护航,涉及物价、审计等其它部门到学校检查,必须由抚州市分管教育市长签字同意,若涉及学校经费等没有上级文件规定等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都一律开绿灯放行。

(四)学校管理实,班子力量强。

1、严格抓好三风建设。临川一中自创办以来,经过历任校长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临川教育一贯以来的“老师敬业、学生勤学、家长乐育、领导重教”的精神与传统,培养和造就了“团结、朴实、勤奋、健美”的优良校风,“严谨、扎实、生动、求新”的优良教风和“刻苦、有恒、多思、求精”的优良学风。该校始终不渝地把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放到首要地位,注重教育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严格实行条块管理。临川一中实行校长负责制分条块管理。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抓工会、政教处、保卫科、团委;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抓教务处、教研处、电教处;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抓总务处、校办工厂;分管音、体、美的副校长,抓田径队、美术班、文艺队。每个年级为一“块”,由一名副校长担任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的教师配备,协助有关处室检查和处理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年级主任身兼“三职”——负责一块工作,分管一个年级,任教一门学科,有职有权有责,执行力很强,但也很辛苦。

细致把好质量关。临川一中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责任制,努力构建了年级——班级——学生的质量管理系统,在加强年级、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发挥任课教师参与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该校落实了教学质量负责制,强化了“三个核心”,一是强化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包班级制,班级管理在精细化上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二是强化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包学科制,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业务核心作用,统筹学科教学;三是强化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包年级制。实行年级负责制,分年级办公,分年级考核,分年级评价。

(五)过程管理细,机制举措新。

重视队伍建设。临川一中教学质量之所以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业务素质,构建良师益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们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胜家,社会上众口皆碑,成为临川一中独具魅力的优势。临川一中每年教师工资缺口400多万元,为了增加学校收入,降低教育成本,学校只能靠增加班额,每班平均学生数达到73.3人,最大的班级达到100多人,教师负担非常重,但教师没有怨言。

为了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采取了“帮、压、促”等各种举措:

1、用心做好师徒结对工作。由年级主任、教研处、备课组长共同商量,确定有经验的教师每人带一至二个年轻教师,规定徒弟每周必须听师傅课2节以上,师傅每2周必须听徒弟课一节以上;二是备课组帮,备课组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节课,由有经验的教师分析教材重点、难点,研究教材教法,帮助年轻教师把握好教材;三是平常帮,教师以年级段分学科办公,新教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毫无保留的进行帮教;四是开展读好书活动,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读一本好书,每个年级都建立书库,不断增强教师涵养。

2、严格实行过关制。学校规定凡是没有上过高三毕业班教学的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汇报课,并进行严格的过关考核,规定高一进来的教师过关率控制在60%以内,没有过关的教师不能跟到高二,下学年只能重教高一。二是建立学生反馈制,经常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及时将意见反馈给教师。三是建立两个听课小组制度,即建立课堂听课小组和班会课听课小组,课堂听课小组由四人组成,教务主任任组长,语、数、英三科教研组长为成员,每周由电脑随机抽三位教师,提前二节课通知教师,参加听课教师除了听课小组成员外,本年段相应学科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所在备课组没课的全体教师都必须去听。

3、促其快速成长。挑选优秀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或跟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副班主任;挑选一些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年轻教师担任比较好的班级任课(根据他们生源状况,将班级分成“0”班、重点A班、重点B班、平行班四类);让年轻教师担任学科竞赛的辅导。

重视教学常规的落实。临川一中非常重视教学过程和细节的管理,做到“真实、落实、踏实”,每天落实、每节课落实、每人落实。为了强化落实工作,他们采取了以下举措:(1)实行每天每班轮流值日制度,由教务主任或干事带领值日班学生进行定期检查;(2)每班建立教学日志,由班长负责。从早读课开始到晚自修,对每个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记录,每周上交到教务处,由教务处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存在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3)开展期中教学大检查,期中考试后一周进行学生整风,召开家长会,第二周进行教学大调查,由年级组召集每班抽5位学生进行书面调查,如果学生反映较大的教师立即进行换岗,高三经常性的开展调查,及时反馈情况。

重视“抓两头、活中间”。两头就是“尖子生”和“双差生”,中间就是可上一本或二本的临界学生。学校根据高考上二本分数线的学生为母本,以这些学生每次考试的切分线为基准,作为估计应届生能否上一本或二本的依据,对于目标确定为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要在一本切分线基础上加100分。明确了对象后,各班级做到分类定人,一抓到底。

重视领导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必须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首先领导班子必须做到。学校要求学生预备铃响必须进教室,而要求教师要提前5分钟就进教室,年级主任早上7点就到校开始检查。五个副校长和工会主席都上一门主课,中层干部与教师一样全部兼满课时,副校长身兼“三职”,即分管一条线、担任一个主任、兼一门课。副校长级领导只享受高三教师待遇,中层干部只享受与班主任一样的津贴。

重视起始年段。临川一中非常重视从起始年级抓起,无论是初一还是高一,学生一进校目标就非常明确,学生学习时间安排的非常紧,晚自修安排四节自修课,高中学生不但星期六上课,星期日上午也照常上课。学校非常重视知识训练,高一、高二每双周晚上第一、二节课为训练课,单周第一、二节为学生自主学习课,第三、四节安排教师下班辅导(分学科),主要采取个别辅导和答疑,高三基本上每周晚自修一、二节课均为训练课。由于从高一就开始抓起,成绩提高幅度非常大,基本上在高一上学期六校联考是处于中等,到了第二个学期联考就能拿第一。

重视语文、英语学科教学。临川一中前几年在高考中语文、英语是薄弱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学生拿高分,他们通过总结认为要使高考能取得突破,必须要强化这两门学科。为此,从2004年起,他们就以语文、英语学科教学为突破口,从初一、高一开始就灌输这种思想,语文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读、写能力的培养,英语采用英国一套系统进行每周一次的口语强化训练,加强学生听、说能力。“0”班要求语文平均分达到130分以上。

重视写字训练。临川一中非常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让学生在高考时多得分,初中年级以语文教师为主,班主任配合,强化学生写字的训练和规范,高中学生高一年级全面开设写字课,每周一节,高三“0“班和重点班继续开设写字课,以此强化学生写字必须端正、规范,现在在每次联考改卷时教师都能认出那些是临川一中的学生。

重视矫正反馈。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临川一中规定,每次晚上考试后,“0”班必须第二天早上试卷发到学生手上,其他班级只允许隔一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教师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敬业和吃苦精神,以此感染学生;二是让学生及早知道自己的不足,使思维方式及时得到纠正。临川一中学生从高一开始,每个学生每个科目手上都有一本纠错本,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把每次作业,每次考试的错误都进行认真记载,要分析错题的原因,那些知识点没掌握,并把错误进行纠正,要求学生每三天看一次纠错本,并坚持三年。到了高三临高考前1个月,学生的复习主要就是看纠错本,从头至尾反复的去看,通过这样强化,学生再犯错误的概率就很低。

三、最切身的五点认识

1、教育发展政府为其保驾护航

临川一中连续四年创造了江西省的高考奇迹,然而,在高考奇迹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却并非人人知晓,正如该校领导所说:“临川一中近年高考取得如此成绩,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平安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密不可分,与全校师生的智慧和汗水密不可分,同时,还特别要感谢抚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多年来对临川一中的关怀和厚爱,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校今天的辉煌!”抚州市委、市政府为临川一中的发展保驾护航,征地、拨款、贷款实行了重点倾斜,确保了该校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2、教育辉煌源于才子之乡

临川教育高考质量不断提升的历史背景,一是临川历代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临川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因为这个称号,在临川人心中都有着一个“才子情节”。二是尊师重教风气在临川已经由来已久,现代读书风气浓厚。临川是农业大县,工业薄弱,学生的出路在于读书,家长重视学生学习,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惟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正是因为这个观念,临川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两个字——学习!三是教育的“四苦精神”产生了巨大作用。在临川,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四苦精神”——即“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临川一中的饶校长说:“四苦精神”没有错,吃苦精神不能丢,吃苦就是财富。现在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双休日也要上一天半的课,学生从不叫苦,家长从无怨言。临川一中的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网吧更是难觅踪迹。在校园里,所有学生都在为圆一个大学梦努力拼搏着,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让这里的孩子埋头学习。临川一中的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学生也并非都是最出色的学生,创造高考奇迹好象只是个偶然,但这却是必然。

3、教育质量赢得社会各界青睐

临川一中的高质量,赢得了广泛的优质生源,使学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每年增加1000多学生;赢得了党政的高度重视,专门征地拨款建设新校区;赢得了领导大力关怀,为学校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赢得了部门的积极支持,保证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临川一中才能够在三、五年发展成为一所大规模、高质量的中国名校。

4、教师发展教育格外风光

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学水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核心是教师。临川一中始终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作为办学的主体,学校一贯来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建设,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增强教师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支具有“团结、敬业、吃苦、奉献”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科学管理管理丰富和谐内涵

临川一中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突出人性化管理,构建了和谐校园。一是干群齐心。校领导班子是个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他们作风民主、工作高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与老师并肩作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二是教师协作。学校提倡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反对闭关自守、单兵作战,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相互配合和谐促进,在团结协作中使全校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师生和睦。学校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校倡导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真诚交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四是同学互助。学校倡导同学间互相尊重,互相激励,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经常组织学习研讨活动,基本实现了以“平凡变优秀,优秀变一流,一流变超一流”的学生培养目标,保证了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高高兴兴上名牌大学,使临川一中成为全省学子人人向往的学校。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