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苦中来
4月1—2日,我们中学校长一行跟随谢局长前往江西临川一中考察。是什么吸引我们的眼球,去江西临川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学习呢?
我想原因有三:
一、临川一中显赫的高名校升学率。06年上北大、清华为24人,07年为38人,占江西全省的三分之一多;
二、临川市为汤显祖的家乡。而汤显祖曾在遂昌任知县五年,其政绩妇孺皆知,为我县人民所景仰;
三、临川市还是北宋杰出大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出自他口。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借此说明在解放思想上他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以及阻力,但总理表达出他将以极大的勇气去面对。在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今天,实地考察、换位思考、借鉴经验很有实效。
临川一中简介:
临川一中,素有“才子摇篮”的美誉。2006年的高考成绩不仅创下学校之最,而且创下江西省高考历史之最——理科总分前50名中,临川一中有8人,居全省第一;24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4人被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录取,也居全省第一。
学校占地105亩,教职工480人,其中200多人没有编制。现有11207名学生,其中来自临川区的学生有6352名,1199名来自抚州市的其他县市,3656名来自抚州市外。其中,在从初一到高三的六个年级中,以高三的外地学生比例最大,将近60%,共有2654人来自临川区外。
学校非常简陋——教师办公条件可算寒碜,校长办公室还不如我县一般中学校长室,30来个教师集体办公却没电脑、空调;100来个学生聚在一个教师上课,凳子还是两人共用的长条凳;一个不大的操场五、六个班同时开课;大多数学生校外租房…
我的四点观察和体会:
半日走马观花有的只是直观的感受,难以捕捉到深层次且富有借鉴的经验。我在google键入“临川一中”,竟有573000多条相关信息,真是浩瀚如海,关注度极高。我分别选择了李绍昉先生的《“临川才子”苦中出》,《新疆高考生亲身感悟临川一中“高考神话”》、记者孙昌銮的《万名少年“留学”临川》三篇文章进行了再学习,形成以下四点体会:
一、成绩才是硬道理。
临川一中的特色在于高升学率、高名校升学率,这是最亮的光环。为了取得这样的成绩,临川上下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党、政、师、群、生极少有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减负还是乱收费的争论,极大地减少了内耗。两点可以说明:
1、政府利用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助推器”, 三所名校统一纳入教育集团管理。在临川区政府网站上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有如下表述:“利用临川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全省并影响福建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利用临川文化来增强临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临川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尊重高考这一目前最好的选拔方式,将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在随着生源的跨地区流动而导致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临川一中并没有因为高考成绩的大放异彩而一派歌舞升平。去年8月份,江西几个知名论坛和一些中学的贴吧上出现一篇署名“一位关心教育且忧心如焚的人”所写的《三问临川一中校长》的文章。但是,临川一中依然埋头走自己的路。
其实,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摸着石头过河”、“能抓老鼠的才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等朴实的思想才是我们教育者最需坚持和实践的。
二、创业需要“三情”——激情、热情、痴情,需要以苦为乐的精神。
临川一中教科室主任杨老师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三情”融合的人,他198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服务学校27个春秋,他的激情横溢和对学校管理的谙熟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说,什么叫临川一中,敬业精神就是临川一中。
有这样一件动人的事迹: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天,一个年过半百、禀性清高、自求清白,甘受清苦的某老教师匆匆到学校上总复习课。他站在黑板前大半天没下来,忽然脚发抖、眼发黑,一头载倒在讲台上;学生将他叫醒,他只要了一碗水喝,又上课了。
教师需要如此,管理者更需这样。临川一中的每一位副校长扎入年级,承担包括招生、教育教学管理、财务经营等具体工作,独挡一面。这是真正的一线工作法,有效缩短了管理幅度和中间环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勇于吃苦是创业者的必由之路。
临川原为江西东部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00年10月,临川撤市设区,成为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对于这里多数的农家子弟来说,改变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命运,考上好大学目前仍然是一条最理想的出路。因此,当地民间流传的“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四苦精神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市场。
学生在校活动如下:
每天5时30分,同学们就迈着急促的脚步去水房刷牙洗脸。不到6时,学生大多已到教室朗读课文。6时做广播体操,之后,一天的学习正式开始。
高三的课程安排:一节早自习,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4节晚自习。一周下来,除了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休息外,其余时间全在不停地上课,不停地考试。
4节晚自习:下午6点开始,第一节自习课学生可以做各类试卷,也可以看课外书;第二节自习课老师会来进行辅导,主要是消化一天当中没弄明白的题或分析往年的高考试题,后面两节自习课就正式考试。所有的考试流程跟高考一样,包括老师发卷时的语气。
“黄金周”大假,这里所有的学生最多休息3天。
学生如此,教师更是不能偷懒。一次考试下来,第二天必须登分统计(那可是上百人的班级呀)。班主任早上6点到校,晚上10点离校,雷打不动。
三、管理需要创新,更重要的是营造允许创新的环境
临川一中不断创造辉煌,但从不沾沾自喜,而是自我加压,不断瞄准新目标,研究新举措,开拓新局面,学校采取“条条”与“块块”交叉管理,由副校长兼任年级组长,从高一带到高三,轮流循环,相互之间比成绩、比贡献。
学生教育因材施教,高一到高三,层层选拔,设立零号班,各个层次均有发展。近年来,该校高考升学率、重点大学录取数均在全省名列前茅。特别是2004~2007年连续四年一本、二本上线率,清华、北大录取人数遥居该省之首。实践证明,这种管理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学校近500名教师有200多人没有编制,这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和维持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有效防范了职业倦怠。除了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任课老师会经常换,老师管理不严或年终考核不理想班级的老师就会被刷到初中部去教课或者辞退。
教育主管部门赋予了学校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在服务学校上下功夫,为学校创设了管理创新的环境。这是非常明智和科学的,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全才,包括领导者,有的只是专业人士和管理中明确清晰的职、责、权、利的划分。试想,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要具体到一片树叶和一片玻璃或者某一个月的具体安排,那该是多大的浪费和多大的挫伤基层积极性。
而临川教育主管部门向各名校派驻招生督查员制度,就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事。
四、教育发展有当地特定的“土壤基因”,要尊重传统,也要执著前进。
历史上,临川曾走出过王安石、曾巩、汤显祖、晏殊、陆九渊等文化名流,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
据县志载:临川从宋到清,科举连捷,曾出过两位宰相;在历代王朝175次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临川进士就有726人。人数之多,使著名诗人王勃也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本土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更富有激励作用。因此,要尊重传统。
当然,这并非所谓的“风水”,临川县域自然条件和非自然条件都受到种种因素的局限,交通不够方便,人多耕地少,产业结构欠优,生活水准不高。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才智积累,不靠天和地,全靠人自己。曾国藩与贼的故事早说明了这一点。但临川有这样的“风水”:求知学风好,学生苦读、苦拼争上游;育人教风好,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管理作风好,领导上下齐心抓教育。这才是临川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结合金岸中学具体校情,我的三点思考:
一、不因现实条件而停顿不前,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追求学校发展,并努力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内涵。
金岸中学是我县唯一的城郊结合部中学和农民工子弟学校,这里学校位置优越但发展前景未定,教职工组成复杂,生源基础相当薄弱,学校经费相对困难,这就是学校最大的实际。
然而,发展才是学校真正的动力,一辆自行车不能靠两个轮子站立,只有不断前进才不会倒下,不谋求发展而只求稳定是不能持续的。在学校布局调整的大趋势下,我们必须做出等待和忍耐,同时力求各方面发展。
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职工心态,以学生为中心,狠抓学校内部管理,有所作为。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件事:1、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中艰苦创业的典型事迹,使之成为我们教育的生动案例,文化传承的载体。2、继续坚持后勤自主管理改革,并以此作为学校人事制度改变的突破口。3、立足工业园区优势,做好做大学生劳动实践文章。
二、不因现实而安于现状,敢于管理,善于管理,调动教职工忧患意识、学习意识、创业意识,努力建设一支能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职工队伍。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教职工处于“过饱和”状态,如何让大家重新焕发工作激情,值得深思。一个平静的池塘,只有投进石块才能激起涟漪。
学校管理需要人性化,但严格的管理制度永远应该是前提。我们要借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契机,引导老师直面存在的问题,寻求破解管理不足之策。
首先就是要营造用工作业绩说话的氛围。学校要营造正确的教师舆论导向,要让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让不断研究学生新情况以调整教育方式、让教学成绩出众、让师生关系和谐、让善于合作的教师得到肯定和表扬——他们都是教育教学上的好人能人,是学校捍卫教师精神的中坚力量。
为此,学校要继续坚持已经确立了的“学生佩服、家长敬服、自我幸福、团队和谐”的教师发展目标和“认认真真指导、扎扎实实学习、一步一步提升”的教学思路。
同时,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始终不渝地把培养优良班风、学风、教风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宽松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环境。
三、不因学生基础而畏难,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以理想教育为引导,以规范教育为要求,以转变提高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热爱优秀学生或者一般学生是容易做到的,热爱后进生乃至表现恶劣的学生却是需要大爱和智慧的。
首先我们必须坚决捍卫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神圣权利,谁也无法剥夺这种权利。
其次,我们必须努力促成这类学生完成其学习的义务,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学生管理中的“七严禁”、“九提倡”、“学习规范”, 鼓励学生单科突破和发展特长。
脚下永远是零,前面永远是峰。如何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临川一行开拓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的思考,也促进了我的反思。在此,也感谢教育局为我们中学校长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