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育才中学:金秋诗意满,教研正当时——遂昌育才中学和云峰中心学校开展语文教共体活动
秋意渐浓秋微凉,时光恰好正当时。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深化“以研促教,打造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主题研训,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10月15日下午,遂昌育才中学和云峰中心学校联合开展语文“教共体”活动。本次教共体活动分为上课、说课和评课三个环节。
钟月莹老师执教的《散文二篇》旨在通过“初读课文,感知特点”“选择角度,小组共读”“为你朗读,体悟哲理”三个任务,让学生从主题、结构、语言的角度归纳哲理散文的特点,梳理出阅读哲理散文的阅读策略,再从“条理清晰、层层深入”和“以形象化的语言说理”的角度深入理解课文,最后在情境化活动中朗读悟理。
赵琪老师执教的《乱世中的战争色彩》以《春望》和《雁门太守行》两首战争题材的古诗为载体,引领学生探寻颜色与情感间的关系,利用小组实践活动明晰古人缘何善用颜色,进而探寻诗人背后的真意。也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使用颜色并将其运用迁移到写作学习中。
曾凤萍老师从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流程以及设计意图等方面对钟月莹老师的课进行了说课。曾凤萍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培养能适应未来复杂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钟老师本堂课就是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搭建活动探究的平台,有情境、有任务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真实学习。”
周海红老师从说教材、说教学内容、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对赵琪老师的课进行了说课。她说《春望》和《雁门太守行》这两首诗都有表示颜色的词,尤其是李贺的这首诗的惊艳之处,便在于浓艳斑驳的色彩。如黑色、金色、胭脂色、紫红色等。而在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中,我们便领略到了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以及战争时刻的边塞风光,无不令人动容。颜色成为他创造自身灿烂诗歌世界的特有媒介,他有意模糊物象的外形,将最为直观的物象颜色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直接媒介,赋予颜色丰富的使用内涵和语境效果,表达自身对生命的不断思考。赵琪老师本节课就抓住了这个点,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刘巧英老师说:“活动探究与综合性教学,它是能够提升学生素养的一条有效路径。钟月莹老师和赵琪老师都很好地用联读的方式实现了活动探究与综合性教学。”刘巧英多层次、全方位地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点评。
钟月莹老师的《散文二篇》首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文体特征,对哲理性散文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这是指向关键能力进阶的散文学习路径思考,同时把握住“情”的特质,学会“言”“意”转换,提升阅读能力。其次,让学生选择有感触的段落进行导语的设计并进行朗读的设计。通过切合文本特质的“情读”,既训练语感,又积累语言,重在体会哲理性散文启迪思想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促使学生完成对审美韵致的自觉提升。
赵琪老师一开始用“我们在巴勒斯坦长不大”的新闻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一开始就被课堂吸引。赵琪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读诗歌,寻战争色彩”。让学生自由朗读《春望》和《雁门太守行》,寻找诗歌中的色彩,并依据诗歌,说说这些色彩代表什么。其次,结合两首诗歌中的色彩,请学生探寻下,诗人使用色彩的奥秘。最后探寻诗人善用颜色的原因。从现象到本质,环环相扣,老师一步步带着学生在语言文字里“始于高阶,止于高阶”。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相信遂昌育才中学和云峰中心学校的语文组老师将继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以研促教,真正打造“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且思且悟且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