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非遗传承结硕果 美育少年促成长 ——“汤公文化”亮相京城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5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研讨会暨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经典案例展”在北京华北宾馆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原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乔申乾等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中小学校长、教师出席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孩子们精彩的京剧表演《国韵芳华》中拉开帷幕。
百花齐放满园春
来自全国各地120余所学校代表,携各自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特色经验和成果,以展板的形式参加了本次展示活动。京剧、秦腔、昆曲唱尽古今故事;咏春拳、形意拳、五虎棍,演绎功夫传奇;剪纸、编织、扎染,尽显灵巧手工技艺;书法、诵读、茶艺,塑造儒雅情致人生……一幅幅内容各异、精致大气的展板,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思考与收获一一道来,引得与会者纷纷驻足观看,拍照留念。
遂昌县实验小学作为民族非遗与课程融合创建工程示范基地,应邀参展,亮相京城。学校以白马文化为核心,以汤公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遂昌当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汤公文化的传承工作。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汤显祖人文底蕴,开发汤显祖校本课程体系,先后出版了《走进汤显祖》、《牡丹亭》剪纸绘本,编写并开始实施《昆韵寻踪》、《泥塑精灵》、《可扬版画》、《趣味剪纸》等系列精品课程,将汤公文化渗透到语文、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中,让学生人人“学汤公、知汤公、唱汤公、画汤公、塑汤公”,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学校的精神气质,提升了学校的美育品质。
非遗传承展绝活
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为参会学校提供特色发展的参考和借鉴,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40余位国家以及省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活动,并现场展示“绝活”。土布纺织陈爱国、宫廷地毯王国英、秦淮灯彩陈柏华、南昌瓷板画胡权权、泥塑彩塑杨佳年、徽州竹雕洪建华、石影雕方士英、芦苇画杨丙军、御笔坊刘好奎、雕版印刷李江民、易水砚马强、大江拼布何娟、秸秆扎刻徐建等非遗传承人所带来的技艺展示令与会者啧啧称奇。从这些传承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是对于文化不懈坚守的情怀与信念。
专家指引促发展
本次活动是一场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盛会,多位教育界、文化界的领导、知名专家学者通过致辞、讲座,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同时提出了殷切期望。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致辞中说,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魂,是我们中国人的根。如何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来,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化他们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不能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将中华文化与课程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他特别指出,非遗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手工技艺,而这些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舞蹈、音乐、戏曲、绘画等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引领,才能在精神层面为他们带去全新的体验,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品质,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课程融合创建工程”指明了方向。
为了增强交流互动,促进资源共享,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经验交流分享板块。来自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张萍局长做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天桥实践》的报告,她立足济南本土特色,从十年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经历的两个阶段出发,介绍了经典诵读、书法和剪纸三门课程在天桥区的实践经验。北京史家小学王欢校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开发与实践》为题,从“为什么要开发博悟课程”“博悟课程是如何开发的”“‘博’与‘悟’的课程特色”“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反思”四个层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情况,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也引发了大家新的思考。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管理者也带来经验分享。透过这些优秀经验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气象,使学校更有文化底蕴,让师生更富人文情怀。
本次大会精彩纷呈,意义深远,为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开发相关课程,指明了发展和前行的方向。让我们不忘初心,众志成城,在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之路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