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晚报】王伟平:山村学校里的全国最美教师
记者 陈春 肖靓
没有实验器材和标本,他就亲自动手做;教学效果不佳,课本实验他敢改。他所教的学生里,获得过国家、省、市、县各类奖项的有65人次。他就是“2014年全国优秀教师”“2016年全国最美教师”的获得者——遂昌县大柘镇中心小学的科学老师王伟平。
自己动手建科学实验室
9月7日,记者来到遂昌县大柘小学,走进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只见展示架上摆满了各类动植物标本,蛇、蛙、蟹、甲虫等种类齐全,就像一个小型动植物展览馆。这些都是王伟平和同事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亲手制作的“宝贝”。
王伟平第一次制作标本是在1989年,是一件白鹇标本。他说,当时他在课堂上教授鸟类常识时,发现仅靠言语和课本插图,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一次,王伟平下班路过集市,看到有人在叫卖一种色彩艳丽的鸟类,突然灵机一动,心想如果把这只鸟拿到课堂上做参照物,学生肯定能直观了解鸟类的相关常识。说干就干,王伟平当场就买下了这只鸟,花2天时间做成了标本,并查了资料知道这只鸟叫白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大柘小学办学经费紧张,教育实验装备匮乏,要想做个实验,老师们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受这只白鹇标本的启发,王伟平开始了自制之路。不仅是动植物标本,他还自制了固体热胀冷缩分组实验仪器、测量太阳高度仪和温度表教学模型,还为各班建立生物角。
据统计,这几十年中,王伟平共为学校实验室自制了教具200多件,动、植物标本450多件,不仅大大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两基验收、普实验收、创强验收等工作中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为做教学标本深山捉毒蛇
在自制教具及实验器材、标本的过程中,王伟平经常会遇到材料不足的问题,这时他就会自己掏腰包购买,或是到附近的山上采集。
1992年暑假,王伟平与同事相约前往白马山去捕捉动物做标本。白马山主峰海拔1600多米,山势巍峨耸立,由于当时未经旅游开发,被当地人认为是个神秘的灌木丛林,人迹罕至。
王伟平他们在山上一呆就是3天,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滑倒了,爬起来再前行。每天都筋疲力尽,甚至有时身上还会“挂彩”。不过当带着采集来的10多条剧毒的蕲蛇、银环蛇、两头蛇,以及100多只蝴蝶标本下山时,他们把在山上所有艰辛都忘却了。
不止是采集材料有风险,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风险一样存在。王伟平说,为了让标本保存的更久一点,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砒霜等剧毒物品做防腐处理。
有一次制作灰喜鹊标本,由于从晚上8时一直忙到凌晨6时,长时间的制作让他晃了神,一不小心手指被铁丝刺破。很不幸,铁丝上附着有砒霜。虽然当场用高锰酸钾清洗了伤口,但毒却没有解尽。不久,王伟平的手臂、手指都肿胀起来,最严重的部分皮肤甚至发亮。为此,他住院一个星期才康复。
获评全国最美教师
作为一名动手能力很强的科学老师,王伟平还对教学工作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改进实验器材。
由于地处农村,课本中的有些要求往往受到当地条件的限制。比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课本中要求用较粗的铜棒来做实验,然而,他走遍了本地大街小巷及五金店,却找不到这种铜棒。
为了做成实验,他尝试采用铝芯线和铝片条代替。经过实验对比,他发现用铝片条做实验,传热速度快,传热效果好,实验易成功,学生分组实验也容易准备。
有付出就有收获。30多年来,王伟平所任教的学科多次在县级学科抽测中名列前茅,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类奖项的有65人次。王伟平还参加了丽水市地方课程《浙江绿谷》教材的编写,1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获省、市、县的一、二、三等奖,有两篇论文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在《课程教育研究》和《中国校外教育》等国家级刊物以及浙江省教育厅主编的《实验教学与装备》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2014年,王伟平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今年,王伟平成功入选2016年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仅有十人,他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教师。
新闻链接: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html/2016-09/10/content_1125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