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新闻>媒体看遂昌教育>详细内容

媒体看遂昌教育

【丽水日报】白马少年踏蹄前行——记遂昌县实验小学“白马文化”视野下的拓展性课程建设

作者:黄晓俊 周如青 叶艳景 文章来源:【丽水日报】20160713第四版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6-07-26 字体:

与大多数县级学校相比,这所学校的面积显得相当局促。音美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等,这些本应是学校的“标配”在这里却是奢侈。

尽管如此,这所历经110年风雨洗礼的学校,仍旧以傲人的姿态展示出了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甚至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体现着育人者的用苦良心——

棋盒被有序地安放在教学楼墙面上,花坛四个方向的大理石被顺势刻成了棋盘,课间时分,孩子们便蜂拥至此展开“厮杀”;

没有阅览室,学校就向教学楼的墙面要空间,科技、漫画、小说等各类书籍被放进墙面上那透明的小盒子里,这里无人管理,可是每个孩子在阅读之后都能自觉地将书本放回原处;

泥塑间是由教师办公楼过道改造而成的,尽管狭小,但是每一处空间都能被充分利用,墙面上是学生的作品展示,抬头便是一片绿意盎然,手工桌靠墙整齐排列……

这便是遂昌县实验小学。小小的校园装下了1663个白马少年的童年,孩子们欢喜的脸上闪烁着向阳花般金色的滤镜。这些应着困境逆流而上的正能量终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力量。

近年来,遂昌实验小学克服校园面积小、硬件条件滞后等困难,本着“以人为本,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心理念,开展以“白马文化”为核心的品牌建设活动,打造白马课程体系,以明礼和优学两大课程分别推出健康活力、传统教育、美德体验以及校本融合、白马特色、实践活动六大课程群,激励白马少年踏蹄前行,走出了小学校的大世界。

汤公文化在这里盛放

一个夏日的午后,几个低年段的男孩聚在教学楼的过道里咿咿呀呀地唱着《牡丹亭》里的经典片段《游园》。大家分演不同的角色,你方唱罢我来演,小小的过道竟成了这帮孩子展示的舞台。

“学校里一千多名学生,随便叫上一个都能唱上一段。”副校长陈俊玲骄傲地说,“汤公文化模块”是传统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几年,学校以汤公文化传承为载体,通过成立昆曲表演团、十番演奏社,开展牡丹亭夏令营活动、汤公诗文诵读,培养昆曲文化小导游,组建汤显祖中队等活动,在全校全员普及汤公文化,形成人人会赏汤公、知汤公、唱汤公、画汤公的良好氛围。

603班的程丹妮自一年级加入昆曲表演团以来,已3次应邀参加全县的汤公节文化表演,并赢得杭州昆剧团的青睐。“我在低年段的时候都是演杜丽娘的丫鬟,等到四年级时就开始演杜丽娘了。”聊起昆曲,这位小演员表现出的满满都是对《牡丹亭》的喜爱。“杜丽娘是大家闺秀,我特别高兴自己终于能从丫鬟演到小姐了。杜丽娘的妆容很漂亮,我每次演出结束都舍不得卸妆。”

经过几年的努力,汤公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扬,该校被评为遂昌县汤显祖文化传承学校、丽水市昆曲·十番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汤公文化已然在这里盛放!

白马形象彰显少年风貌

白马形象是遂昌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象征。“‘白马文化’是我校的一大品牌。”陈俊玲介绍,学校在白马特色课程下设悦读人生、白马三团、校园六节、书写技能四大模块,模块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结合,力求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发挥孩子天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彰显白马少年的精神风貌。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实行“周三无作业日”,开展周三“悦读”活动,并给学生颁发相应的《悦读考级证书》。学校推出《“悦读”行动计划》以及《一至六年级阅读书目推荐》,在低段实行“8+X+1”的阅读模式,即一个学期必读8本书,再加上自选的书以及每周去一次新华书店或其他公共阅读场所;中段实行“10+X+1”模式,高段实行“15+X+1”阅读模式。

——以培养“白马少年”为载体,组建“白马少年艺术团、白马少年科学院、白马少年体育俱乐部”三个社团。艺术团以“省书法基地”和“汤显祖传承文化学校”为依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科学院以“中科院少年科学院的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体育俱乐部以“市体育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以乒乓球、田径、篮球为龙头的活动。

——全面开展科技节、艺术节、游戏节、体育节、英语节、读书节“六个节”活动,学生在各个节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自2015年第一学期开始,学校设置每日15分钟的小课,进行书写技能的提升。一二年级进行铅笔字训练,三四年级钢笔字训练,五六年级有条件的进行毛笔字练习。

泥塑精灵揉出黑陶世界

在美术老师朱丽梅的眼里,“校园是最好的文化传承基地。”

基于校园面积小、可利用资源少的现状,学校结合当地特色和民间文化,于2013年开始实施泥塑课程。一方面在有限的场地中利用教师办公楼过道打造创意泥塑间,克服学生无处实地操作的硬件困难,另一方面邀请当地的陶艺师傅和黑陶工艺厂商进校指导,增强专业性。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在收集历史文献、外出培训学习等的基础上,制作出《泥塑精灵》校本课程,运用大量的彩页图片与浅显的文字告诉学生:泥塑的制作可以这样简单,制作的过程可以这样快乐!

说起陶艺,202班的一帮学生很是兴奋。“我好喜欢陶艺课,自己做陶艺特别有趣!”“我的‘刺猬’还被选上放在墙上展示呢!”“我会做很多东西,豌豆、愤怒的小鸟还有大蘑菇!”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对于泥塑的喜爱溢于言表。

“我们遂昌自好川文化起就有黑陶文化了,可以说黑陶在遂昌的历史非常悠久。”朱丽梅说,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当地的民间文化,不仅能为学生打上地方文化的烙印,而且能使当地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一举多得。

“骏马自知前程远,无须扬鞭自奋蹄。”尽管校园很小,尽管学生很多,但是每一次走进遂昌实验小学,这里干净整洁的环境、斑斓多姿的粉墙,以及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自觉,都会让人产生一种舒心的感动。加油吧,奔跑的白马少年!

新闻链接:http://epaper.lsnews.com.cn/lsrb/html/2016-07/13/content_1098364.htm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