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瓯遂昌】立德树人 硕果满园——遂昌县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综述
班春劝农、纵囚观灯……这段时间,我县188名学生正在紧张排练婺剧《平昌遗爱》,该节目已被确定为“2016年汤显祖文化节”戏曲专场演出节目之一。
学演《牡丹亭》、彩排茶灯戏、吹奏十番乐,传承汤显祖文化;“我做小导游、听爷爷讲过去的事”,寻访粟裕将军和红军挺进师、老党员、老交通员的足迹;在“生物考察、畅想乌溪江”,“走进万亩茶园、探究竹炭之谜”等考察活动中,感受自然魅力,融入绿色家园。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有人说“改变一个孩子,才能改变一个家庭,才能改变一个村落,才能辐射一个城市,才能让千千万万的城市繁荣起来。”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播下“立德树人”的种子,精心培育,如今已结出硕果满园。
“戏曲”进校园展才艺
小小“杜丽娘”舞进央视大舞台。2015年10月,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在金华国家婺剧院举行,妙高小学学生张含慧、郑冬晓等带着婺剧《牡丹亭》选段《惊梦》精彩亮相。1月31日下午4点40分,央视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播放了当天的演出实况。
我县目前已有8所学校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他们一直积极开展婺剧传承活动,除了排练各类节目参加各级汇报演出,还开设婺剧拓展课程,邀请县婺剧促进会专家定期到学校指导,并多次邀请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名家前来指导,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戏曲活动带动婺剧文化、汤显祖文化在我县蔚然兴起,既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为素质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妙高小学婺剧社团的指导老师汤美芳说:“社团现有30余名成员,均为在校学生。婺剧进校园活动不仅让他们学习了婺剧,传承了经典,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在遂昌,很多人有着浓浓的汤公情结。县实验小学与汤显祖有着不解之缘,一直以来,学校在浓厚的汤公文化熏陶下,也在为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而努力。近年来,实验小学凭借“遂昌县汤显祖文化传承学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教学基地”的优势,大力打造以汤显祖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显汤公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该校校长鲍宗武表示,学校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布置汤显祖元素,通过建设校园“走廊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汤公文化的熏陶,了解“十番”和“昆曲艺术”。除了在校园环境布置上营造汤公文化氛围,学校还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学习昆曲十番、开展“牡丹亭之声”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传承汤公文化。
说起昆曲,年轻人很少会唱。而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学校连续多年举办“牡丹亭之声”夏令营活动,每期都有80多名爱好昆曲十番的师生接受专业训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营员们不但手、眼、身、步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对昆曲的兴趣愈发浓厚。”
县教育局分管德育教育的副局长王俊杰表示,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戏曲、非遗教学,将之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了学校和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情。
“国学”进校园传经典
教育同时承担教授知识和教导做人两个方面的重任,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及家庭,十分重要,并且有效。在日常教育中,遂昌各学校都注重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感受国学魅力。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寒假前,北界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古乐悠扬,书声琅琅。孩子们一边拍手踢脚,一边诵读诗文。七年来,每天清晨都会出现的一幕,已然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和教育金字招牌。
北界小学还开发了《经润童年》德育校本课程,于下学期在全校推广,人手一册,以着力推进“诵读经典、传承国学”,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悟做人处事之道理。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先锋军”,北界小学等多所学校通过诵读、书法、演讲等多种形式,把传统文化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在育才小学,每天早上8点到8点15分,是雷打不动的经典诵读时间。每天在最好的时间里,学生们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感受文字之美,享受读书之乐。
育才小学将世界读书日前后一周定为国学经典诵读节,在一周时间内开设一系列活动,如“诵读小明星班级诵读赛”、“制作一张国学经典书签”、“写一张国学经典书法作品”、“我的中国梦诵读大赛”等。在教室里,利用黑板报宣传国学经典,利用墙面张贴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感想、国学经典题材书法等。在走廊墙上悬挂各年级必读古诗词,并做到一学期一换,形成浓厚的校园国学经典外显文化。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国学的理解。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也让学生在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2014年7月,育才小学吟诵的《橘颂》以最高分摘得丽水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集体组第一名;2015年6月,北界小学代表遂昌县参加丽水市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又获得第一名。
“乡土”进课堂显特色
探索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传统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以传承畲族文化为重点,研究开发了校本课程《畲语课堂》,致力于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畲族人,能学习和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很自豪。”12岁的雷雨欣是三仁小学一名普通学生,通过几年时间的学习,民族体育项目跳竹竿和抄杠已成为她的拿手好戏。同时,她还对畲族口口相传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更可喜的是,乡土文化进课堂还促进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宋代延续下来的省级非遗茶灯戏,由于多种原因,濒临失传。结合创特行动,高坪乡小学顺势而为,组建了一支茶灯戏队伍,定期向老艺人学艺。如今他们已能演《采茶》等多个民间小戏。
不只是高坪,西畈小学借助版画之乡的优势,开设版画社团,传承版刻艺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做事,黑白分明做人”的品质;“蔡和脸谱”文化作为丽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也丰富了蔡源小学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接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校园成为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快乐园”。据介绍,为给传统文化建设储备充足的人才库,遂昌一直在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曾推出“每人一专”技能大练兵、拜师结对等活动,让全县2000多名教师人人有“绝活”。
与此同时,王村口镇中心小学以红色文化为突破口,开发乡土资源,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组建了“红色之旅小导游团”、“红色之星小记者团”等。学校围绕“红色”开展的特色活动“飞夺泸定桥”、“艰苦长征路”、“横渡乌溪江”、“突出重围”、“英雄炸碉堡”受到学生追捧。2014学年,该校承接导游任务20余次,当年被评为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道德”进课堂润生活
生活即教育。万向中学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特殊的“存折”,这张存折储蓄的不是金钱,而是“好人好事”以及自己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
该校校长郑建平说:“五年来,学校坚持开展‘道德银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心。同时用激励的形式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新路湾小学作为中陶会乡村试验学校、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以“助每一个孩子拥有美好童年”为办学理念,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日常的“吃饭、睡觉、穿衣、走路”等小事中,开展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三自教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做人。
如今,学校的“小先生”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路队小先生”带着队员去食堂用餐,“护眼小使者”监督队员们做眼保健操,“文明小先生”检查队员红领巾的佩戴和监督队员的文明礼仪,等等。
注重日常教学还让绝大多数的山里孩子得到了因材施教的机会。在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大柘镇中心小学,坚持艺术教学10多年,开辟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途径。现在,学校设置了乐团、舞蹈、书画、篆刻等35个艺术社团,全校700多名学生都能根据兴趣,练就一技之长。
四年级学生赵文静通过几年学习,掌握了葫芦丝、钢琴、陶笛等乐器的演奏技艺,成为一名“小小演奏家”。父亲赵亮说,真没想到,农村学校也有这么好的艺术氛围,看着孩子在学校里天天有进步,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省教育厅刘希平在遂昌调研教育工作时,也对遂昌开展的特色教育颇有赞许,认为遂昌一些小学开展“晨间一曲舞,晚间一盘棋”等活动释放了学生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提升素质的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我们将及时总结优秀做法、认真反思得失,努力提升经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迈向更高层次!”谈到今后德育工作有何新思路时,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德育工作的核心是教人求真,全面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培养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
新闻链接:http://szb.scxnews.cn/epaper/qosc/html/2016/02/17/03/03_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