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遂昌:职成教育携手打造新型农民
遂昌:职成教育携手打造新型农民
□本报记者 陈夏蕊 通讯员 叶珠香 苏立军
寒露前后,遂昌县大山里农民种植的红薯到了收获的季节,红薯产量很大,市场销售一批后,剩下的红薯怎么办?往年,农民们把红薯晾晒成红薯条自产自销,而今年,遂昌一个名叫“耕谷”的红薯条品牌异军突起,通过互联网,正销得火热。
农村是物流盲区,这样大规模的农产品“进城”还很新鲜,怎么遂昌会涌现出这么多会又开网店又会销售的农民了?这个是该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携手,为当地培训出越来越多懂种植、懂互联网、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农民的结果。职教和成教在教育内容、功能和范围上有诸多交叉,如何将二者融合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应,遂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建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今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2015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多重途径,推进建立公益农民培养培训制度。而实际上,遂昌早在2002年就开始推进职成教融合,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遂昌将原来的成教科和职教科合并,组建职成教科,并设立了遂昌成人教育中心,统筹职业中专、中心成技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成人培训工作。2004年遂昌以地域相邻为原则组建6所区域中心成技校,下辖20所乡镇成技校,并通过公开竞岗选拔了20位年轻教师担任乡镇成技校校长,从中择优6位担任中心成技校校长。
2013年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成技校品牌,遂昌对6所成技校进行撤并,最终4所成技校各自规划了服务范围。同时,按照每500平方米服务区域1个人员编制、每2万常住人口1个人员编制,每个乡镇0.5个人员编制等要素,将25位教师编入了4所区域中心成技校。
为了共享资源,遂昌职业中专建立校级领导联系成技校制度来对接各中心成技校,了解并解决各成技校的实际问题。成技校的教师则要不定期到职业中专挂职,了解其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参加职业中专的学习考察活动,协助培训部做好培训工作。除此之外,成技校和遂昌职业中专也共享培训政策、培训师资和场所。成技校每年承担的“遂昌技工”培训,其场所就放在了职业中专。而职业中专每年对社会培训的人数也有考核要求,成技校的各类培训离不开遂昌职业中专的支持和帮助。
多种培训,打造新农民
在全国农业领域的电商发展还不理想的时候,遂昌农产品的网销额却在去年就突破了4.1亿元,占全年网销额的77%,遂昌农民收入连续8年增长12%以上。农村电商对农民增收的帮助,显而易见,而打造这一现象的,是职成教融合所提供的培训服务体系和政府及企业提供的其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打通了农村电商普遍存在的技术、物流和营销等问题。
2010年,遂昌成立网店协会,在网店协会统筹下,农村电商的技术培训、物流、银行、移动、电信等行业串联起来。遂昌职业中专和成技校负责培训,农民负责种植环节,产品则由当地合作社收购,再由网店协会统一收购、仓储、配送和推广,专业分工,各司其职。网店协会的创始人潘东明还创建了一个农村电商服务平台——赶街网,农民可以在网上以公共品牌“耕谷”销售农副产品。不久前,石练中心成技校承办了今年的遂昌新兴职业农民(电子商务)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对象就包括了不少赶街网店经营户。在为期15天的培训中,遂昌职业中专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培训他们的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内容涵盖了电子商务简介与网络零售概论、网店经营技巧、淘宝工具的使用技能、农产品开发与网络销售等。
除了为农村电商的快速崛起贡献力量以外,职成教携手还为遂昌提供了包括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移民培训、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在内的培训项目。丽水“农师”祝小水正是通过职成教育的联合培训成长起来的一位典型的新型农民。曾在温州皮鞋工厂打了十几年工的他,十五年前回乡从事红提种植业,在参加当地成技校的培训后成功转型,当时投资的三亩红提如今已经达到五十余亩,祝小水成了遂昌县北界镇红提产业的带头人。这样的培训项目还有很多,新路湾镇的杂交稻制种、应村镇的猕猴桃种植、高坪镇的农家乐等,哪个村镇发展哪一种产业,北界镇成技校校长周建娥“门儿清”。“我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每个镇都派驻一名副校长,来了解并对接当地产业。”
遂昌职业中专和4所中心成技校每年都要和农办、工会、科技局、妇联、人社局、残联及各乡镇政府召开多次会议,对接政策、对接产业、对接经济。遂昌职业中专还建起了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学校,一期已经培训了200余人。近日,遂昌县本土特色人才培训学校又落户该校,成为丽水市首家落户职中的县域本土特色人才培养学校,通过这一平台,遂职将集中开展农村电商、旅游等本土人才的培训。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