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新闻>媒体看遂昌教育>详细内容

媒体看遂昌教育

【浙江教育报】遂昌、定海、北仑等地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题

作者:武怡晗 文章来源:【浙江教育报】20140827第一版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4-09-01 字体:

本报见习记者  武怡晗

“真是太好了,孩子就读学校有着落,今后我们能安心地工作了。”暑假期间,在遂昌县务工的河南永城人李文彦,领到了该县梅溪小学发给儿子的入学通知书。不只是他,来自江西、衢州、金华、丽水等地的48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都在遂昌的学校“落了户”。

“学校的新建、扩建极大缓解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以梅溪小学为例,投资6400万元建成的学校可容纳36个班、1600多名学生,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到新生总数的80%。”遂昌县教育局局长雷伟东说,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逐年增多,该县制定了“3527”(3所高中、5所初中、27所小学)学校布局规划优化方案,加快扩建、新建小学,完善主城区“一中四向”(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城南)的布局结构,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

“除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监督招生全过程,我们还会定期在相关网站、公告栏公布招生结果,做到每一环节规范透明公开,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两年实现零投诉。”雷伟东说。

也是这个暑假,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双桥镇桥头施街的海润学校,正在紧张施工。作为定海区首家公办外来民工子弟学校,9月份将迎来200多名新生。

“学校在原来的石礁中心小学校址上改建,共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对占地8283平方米的校园进行操场、教学楼内外墙面、食堂等升级改造,8月20日前就已交付使用。”学校筹备组成员倪益说,海润学校临近的盐仓街道、岑港镇,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新学校招生信息刚发布,就吸引家长们带着孩子来报名。

这所家门口的小学虽然打上了“民工子弟小学”的烙印,但学校的师资和管理,一点也不差。定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教育局对该校实行统一教师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并安排足额的在编公办教师到校任教。在该校就读的学生学费全免,享受其他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待遇。此外,还开通了到学校的直达公交,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较大的现状,报名时间也将延长到开学后。

除扩容班级、建立专门的学校外,记者了解到,我省部分地区正积极推行“积分制”,建立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

从去年开始,桐乡市出台细则,对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实行积分入学的政策。按照“阳光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各相关学校根据招生计划,按照新居民父母积分由高到低录取其子女。

截至去年,宁波市北仑区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到1.9万余人,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针对这一现状,今年该区在宁波市率先实行“积分制”入学,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个人素质、居住年限、工作情况等实行累计积分,符合相关条件、通过资格查验的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新生,可办理积分申请。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按积分排名,可享受入读义务段公办学校的待遇。”北仑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各街道乡镇学校发布了入读公办学校流动人口积分分数线和学位余额数,累计可接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新生2855余名。同时,北仑还创新办学模式,设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教学点和托管班,解决就近入学问题。据了解,目前已有1.7万余名符合条件的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占全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49.5%。

“在现有资源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下,北仑将借助积分制这个杠杆,分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并在流动人口中间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引导进城务工农民向市民转化。”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外来孩子就读公办学校,享受到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新闻链接:遂昌、定海、北仑等地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题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