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晚报】宽容——人师之魂
凡是学生,都向往校园的温馨、和谐;凡是老师,都自豪于学生的纯真、好学,可这一切都源自于宽容。
可是在学校教学中,常有这样的镜头:老师大动肝火,横眉竖眼,学生或低头不语,或嘴吧高翘或泪水涟涟……被批评的学生感悟之一:是自己运气太差,违纪撞在枪口上;感悟之二:是这个老师有点变态,特别会骂人,真遣憾。很少会有真心反思过失,痛改前非的。久而久之,学校里又多了些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两栖类”学生。
宽容学生无意的误解,能使师生友谊之树常青。前几周,我在改学生习作时,有位学生的习作标题是《叶老师,我爱您!》,习作从学识修养、课堂教学、课余交流等方面大大赞扬了我。其中她写到一件事,使我难以忘怀。她说开学之初,上课迟到。我没有在她一进教室就来一场“暴风骤雨”,而是课后单独找她谈话,询问迟到的原因……这件事她久久难忘。从此,她上课再也没迟到过。
看到这儿,又令我回想起我在王村口中学担任初三(1)班班主任时的一景一幕。当时班上的学生除了来自本学区外,还有石练、金岸、龙泉、青田等慕名而来的借读生。其中有不少不受管教,最后被安排在教室的角落里学习的,也有因纪律不好、成绩一落千丈的,还有好强、好胜、不好学的“头痛生”,我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加,双管齐下,并在平时密切注意其思想动态,一有“风吹草动”就及时疏导。几经努力,他们都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学业成绩也随之稳步提高。其中有不少因学业优秀,考上重点高中,其家长的感激之情自不必说,自己也多了一份安稳,也多了一份思考。
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只有在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后,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加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提出的建议才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在自然中求生存、求平衡,这是天意,是规律。就像人生气就要发泄,人有话就要倾诉一样。当你埋怨学生,怨和怒就要发作的时候; 当你感受到学生对你不恭,即将对其责罚的时候;当你实在不能再忍受指责,正酝酿要行动的时候。请张开你的嘴,作几次痛快淋漓的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来看看自己有什么事要做或者还有什么话要说。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宽容绝不能过分,否则就是放纵。随着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日益“民主”,学校也有了学生对教师的“不敬”,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有肢体冲撞。这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教师本人造成不良后果,大则影响学校声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老师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首先宜冷不宜热。当学生的“不敬”发生时,要当事者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可思议的,但作为老师,必须要顾及到感情用事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教师要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如果学生的“不敬”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不是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更加严格;如果通过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眼神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受一点委屈也是值得的。
宽容往往折射出教师为人处事的涵养,教书育人的艺术。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
新闻链接:http://epaper.lsnews.com.cn/czwb/html/2013-04/02/content_56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