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日报】学期评语“变身”鼓励信——遂昌民族中学个性化评语受追捧
“你活泼可爱,舞台上留下你优美的舞姿,语文课上留下你清脆的读书声,音乐课上留下你甜美的歌声。你是一个令家长、老师骄傲的学生,老师希望你更加完美!如果在学习上你能克服粗心的毛病,那将是如虎添翼。”日前,遂昌民族中学八(1)班学生尹雅婷拿到期末素质报告单后分外惊喜,以往严肃、单调的操行评语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封可亲、积极的鼓励信。
“老师肯定了我这个学期取得的成绩,我心里真高兴!但老师也指出了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今后我要好好改正。我觉得老师现在更像我们的姐姐,我更乐意和她分享我的小秘密了。”尹雅婷高兴地说。
和尹雅婷一样,今年暑假,该校许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期末评语已悄悄“变脸”,往年的常用词“该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亲切的第二人称“你”。老师的评语不再是千篇一律,不再是“尊师守纪、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诸如此类的笼统表述,而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量身定制”的一封信,这封信已然成为一条老师与学生沟通的“心灵渠道”。
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该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全面搜集学生的成长素材,在撰写评语时注重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展示其个性,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用发展的眼光抓住学生最闪光之处并予以肯定,在殷切的期望中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亲切、简明扼要,从而真正使学生评语体现发展性、针对性、公正性和情感性,让每一名学生既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又能从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要写好有个性、有针对性又有激励功能的评语,并不简单,需要老师心里时时装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关爱程度和了解深度。”八(1)班班主任刘巧英老师深有体会地说,“这条心灵渠道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更有利于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