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红色学校寻访 (节选)
红色,壮丽的颜色;红色,绚烂的颜色。当红色和教育碰撞在一起,会迸发出什么样的能量?在建党9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特别策划报道“红色教育在学校”,让红色为教育重塑信仰,重铸灵魂。
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穿起红军装、带上红领巾、打着“红色之旅”的小红旗,拿着小喇叭,滔滔不绝地向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当地的红色旅游文化,其中还穿插着动人的革命故事……在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这样的红色小身影,一直活跃在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
他们,是来自遂昌县王村口镇中心小学的红色小导游。10年来,小导游们在成长,人在轮换,但是红军服和导游的旗帜一直不变。该校的“红色之旅”小导游团已经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一大标志。
创办于1908年的遂昌县王村口镇中心小学,坐落在苍翠欲滴的乌溪江畔红色的古镇——王村口。这里曾是一代名将粟裕戎马仙霞的战场,同时被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遂昌教育志”记载,王村口小学从创办起就一直崇尚革命传统教育,历届校长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别是现任校长方志平自2008年到任后,更是积极梳理学校办学传统,凝练办学思想,充分利用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红色的历史文化,挖掘和开发其中蕴藏的无限教育资源,逐渐打造了“红色之旅”为主题的教育品牌。
“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味和文化内涵,会给从这里走出的学生烙上深深地印记。”方志平告诉记者,当地红色的文化传统,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让这种资源“活”起来,并形成学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文化和学校育人的“魂魄”,是德育工作的难点。
在他看来,现代人内心深处一切崇高、神圣、美好的东西越来越少,失去了精神依归。而“红色精神”中敢于奋斗、不畏艰难、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特质,正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教育来说,就应该寻求不断的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用信念撑起教育理想,用行动决战课堂。
2001年10月,遂昌县王村口小学借助社会上的红色文化热潮,结合少先队开展了“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组织了“革命足迹寻访团”。队员们走街串户了解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故事,并编写成册,试作历史的见证。“红色之旅”小导游团也应运而生。从那以后,全校学生穿起了红军装,学习当地历史,演说红色文化,走近旅游场所,为客人讲解着家乡的革命故事和风土人情。学校还逐步完善导游制度,推出导游星级制。10年来,该校小导游已接待省、市、县游客近20万人。丽水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单思忠听了小导游们的讲解后,曾留言说:“最让我感动的是王村口‘红色之旅’导游团小朋友的介绍,祝小朋友们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粟裕将军夫人楚青为小导游团题词:“继先烈遗志,扬后世雄风”。
在“红色之旅”导游团的基础上,该校又相继成立了“红色之星”小记者团;“红色之声”音乐台;“红色之旅”教育网站;红色之旅发展公司:(有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清色之旅、古色之旅)。“我们通过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品牌建设,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淡化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同学科类课程之间的界限;淡化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界限;淡化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之间的界限……”方志平介绍说,在辅导员与学生充分深入社会实践、体验之后,学校又组织师生共同编写了《红色之旅》校本课程,通过“解读王村口”,介绍革命人物、讲述革命故事、链接小导游感悟文章等章节,完成了学校红色文化建设的一次“升级”。
随后的新计划不断推出,2005年启动了“希望之旅”道德教育工程,推出“红色之旅,希望之星”太阳少年评比活动,2009年开始重建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红色班主任团队,今年,小红军体验基地又投入运行……
从单一的少先队活动,到革命传统教育与活动相结合,再到德育、少先队活动与新课程三者融为一体的整合,每一次“升级”都融入了王村口镇中心小学全体师生的心血,更是让红色教育深入人心,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
该校的一位“小记者”说,参与其中,讲述的是自豪,锻炼的是品质。在该校支教一年的教师李萍说:“短短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的文化积淀中添了一抹鲜艳的红色,让我的教育生涯中加了一份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精神!”
浙江省遂昌县教育局办公室负责宣传工作的刘跃良告诉记者,王村口镇中心小学“红色之旅”品牌活动,由学生唱主角,完成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工作”。孩子们在宣讲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陶冶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及不畏艰难的品质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绽放光芒……
现在,王村口镇中心小学每天的大课间,都有“小小阅兵式”,每周都有军营生活体验,学校里人人争当红色小导游、积极参与红色魅力夏令营,命名英雄中队、举办红色文化节、“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烈士墓”……
红色在校园里延续着,更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