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日报】阿贵老师和他的班级日记
《丽水日报》记者 金小林 通讯员 刘跃良/文
《丽水日报》记者 陈晓华 林庆雄/图
超级链接:《丽水日报》2011年4月22日三版
从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在担任遂昌中学2010届14班班主任期间,阿贵每天写一篇班级日记,记录了全班同学两年来的学习生活。25万字,16开的纸整整印刷了234页——
给学生留个有意义的念想
阿贵火了,火在这个“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节。原因是他的25万字的班级日记《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被学生家长传开了。
阿贵真名叫刘永贵,在他所任教的学校,同事当面喊他阿贵,学生当面喊老师、背地里也喊他阿贵。阿贵说不管是谁喊他阿贵,他的心里都蜜一样甜。因为一声阿贵,两颗心之间的距离就近了……
我们来到阿贵工作的地方——遂昌中学。见面,简单的寒暄后,我们便迫不及待提出想先看看那本班级成长记录。
这是一本感动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特殊日记: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阿贵老师担任遂昌中学2010届14班班主任期间,每天一篇班级日记,记录了全班同学两年来的学习生活。
从阿贵手中接过这本名为《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遂昌中学2010届14班成长记录》的日记时,我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25万字,16开的纸张整整印刷了234页!
阿贵1997年毕业于丽水师专(丽水学院)政史系,2003年8月调入遂昌中学前,曾在乡下的中学任教6年。大学学政治历史的他,做事认真严谨。在遂昌县应村乡中心学校任教期间,曾出于爱好走遍乡村,编写了当地的乡土教材《可爱的应村》。
阿贵写班级日记的初衷很简单——给学生毕业后留个有意义的念想。
多年来,校园里一直有毕业前同学间互相写留言的习惯。2007年6月,时任高三(16)班班主任的阿贵,也时不时受邀替学生写毕业留言。
作为过来人,阿贵觉得这样的留言很无趣,毕业后很少有人会把它拿出来看。于是他便在班级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常务班委事后商量了一下,决定编辑一本有关班级的资料。于是他们把这个想法跟班主任阿贵老师说了,阿贵很高兴学生们有这样的想法,便把自己平时存放在电脑里的班级成长资料全拷贝给了他们。
大约一个月后,学生们把一本设计精美的小册子《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遂昌中学2007届高三(16)班毕业留念》摆到了阿贵的面前:
“合上这本册子时,
我们将天各一方,
带着满满的祝福,开始人生新的阶段。
若干年后,
当我们重翻旧物,
其中珍藏的照片也许都已泛黄、陈旧,
但在我们眼中,
亲爱的同学们会知道,
她永远无可替代。”
这一首写在小册子封底上未具名小诗,深深地打动了阿贵。
一年之后,阿贵再次担任文理分班后的高二文科普通班的班主任,面对50多位可爱的学生,他仿佛看到两年后大家依依惜别的场景。于是他决定要给这批学生留个有意义的念想——写班级日记。
整整两个学年一天不落
日记的开篇始于2008年7月8日,终于2010年6月12日。阿贵在“恩师寄语”中的一段话,形象地概括了《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这本特殊日记的内容:
“一句句,一件件,说了的话,做了的事,都已经记录在字里行间;一天天,一夜夜,精彩的瞬间,痛苦的片刻,也都留在了这25万文字深处……”
生活中,只有少数有心人才会去记日记。即便是这些人,也不一定都能坚持长期记日记。毕竟,这是一件近乎挑战一个人意志的事情。更何况这日记不是为自己个人记的,但是阿贵做到了。当然,《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倾注了他无数心血。
当高中尤其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平时就很忙。阿贵是一位责任感很强的老师,早上7点左右到学校,晚上10点之后才回家。有时他利用晚自习坐班时写班级日记,但更多时候因为要处理教学、教研组和班级事务,日记不得不拖到回家后才有时间写。
两年间,阿贵曾经多次外出开会。人不在班级,怎么写班级日记?阿贵自有他的办法:临走前找一位任课老师代理班主任,每天晚上从出差地打电话给代理班主任以及常务班长,向他们了解一天来班级所发生的大小事务。
阿贵是个做事情认真的人,他记日记不是走形式,不记流水账,因为那样的日记毫无意义。这些日记短的几百字,长的上千字,字里行间透露着阿贵的教育理念甚至是望子成龙般的殷切之情。
正因为这日记倾注了阿贵的大量心血,他将日记当成了宝贝。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阿贵用了“崩溃”一词来形容自己——
2010年2月23日晚写完班级日记后,不知何故电脑中毒了,于是阿贵进行杀毒清理。不料这一清理,竟误删了前四天的日记。这让阿贵近乎抓狂,捣鼓到半夜也没能把相关的日记找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阿贵就抱着家里的电脑到处“求医”,最终还是没能恢复这部分日记。阿贵只得根据回忆,在写完2010年2月24日的日记后,补写了前四天的日记。经此一事后,阿贵每写完一篇日记都要在随身携带的移动盘备份,然后再备份至学校的电脑……
整整两个学年,阿贵的班级日记一天都没有落下过。
“起初,听闻班主任说在写班级日记,我是相当不以为然的,总觉得这种东西写了也白写,没用!而且以为,班主任不可能每天写每天记。可到后来发现他还玩真的,每天都在记,而且什么都记!”这是阿贵的一位学生在《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编后语上写的一段话,阿贵说班上许多同学都不相信他会坚持写出这样的一本日记。
班级日记写成后,阿贵原本打算自己筹钱印刷送给每一位学生。不料这事竟惊动了校方,不仅出版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校长胡志忠还亲自为他作序。又历经半年多的编校后,2010年年底,25万字的班级日记《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终于印刷成册!
每篇日记都有血有肉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对阿贵的班级日记的印象,那就是“每篇日记都是有血有肉的”。我们翻看《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仿佛在放映电影一样,一幕幕场景鲜活地出现在面前——
在班级日记里,阿贵是幽默的。
譬如2008年12月10日的日记中,阿贵写道:“晚自修第二节课,班主任要求所有同学务必做到两点:坚决不用打架的方式解决任何纠纷,如果一定要去就约上刘老师一起去;坚决不帮别人打架,如有人邀你打架,请你一定先找班主任,因为他有的是解决办法。”
再如2009年2月12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因为气温较高,加之上了体育课,有部分同学衣服穿得很少,甚至有人把电风扇开得很大,被班主任“狠狠”教训了一顿,说“若谁因不及时添加衣服而导致感冒,将予以隔离和‘驱逐’,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在班级日记里,更多的是阿贵的谆谆教诲。
譬如2009年4月15日的日记第三段:“……班主任与WS、WY等四位同学谈话,内容涉及纪律、学业、感情等方面。主要观点有三:小小的违纪被班主任抓住并被狠狠的教训,看似运气不好,实则是一直来违纪的总教训,一点也不冤枉;作为班主任,他绝对不是天生的‘冷血动物’,一切只是职责所在,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每位班级成员;爱情很美好,但这个阶段的恋人,若干年后走到一起的概率是极低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清醒而理智的头脑,为了父母,更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
再如2010年5月2日的日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挂了三瓶盐水,体力稍有恢复的班主任“猛烈批判”了班级中存在的“反正又没有前途”这种论调。在单独教训持有该论调同学的基础上,班主任告诉大家“前”即前面,“途”即道路,所谓“前途”即“前面的道路”。这条路还没出现在眼前,摆在眼前的是现在要走的路。所以,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未来的路怎么走,而是现在的路该怎么走。对于现在的路,我们只有一种走法,那就是“解掉从眼前过去的那道题,上好正在上的那堂课,认真对待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中的任何一门课”。
在班级日记里,阿贵还是一位心细如发的老师。
2008年12月17日的日记显示,班里的一位同学下巴脱臼后,阿贵马上把她送医,并根据医生“用松紧带托住下巴,巩固一个星期”的建议,阿贵亲自跑到街上花3元钱买了松紧带,再跑到裁缝店制作成一个箍,给学生戴上。
再如2009年12月11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晚上新闻播报时,班主任出现在教室门口,巡视一圈后,突然拿出一袋东西,并宣布‘出差回来给大家带了好吃的东西——缙云状元糕,大家尝尝’。据说是古人科举考试必带的干粮,班主任是在一个小巷里发现这种缙云地方特色小吃的,因是‘古人考状元的干粮’,就带回每人发一块,希望大家也能有一种‘考状元的感觉’。”
阿贵的“治班”理念
从阿贵的班级日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治班”理念:善用、多用激励的办法,辅之必要的惩罚手段。而他的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人人都是班干部”和“奖惩令”这两种颇具个人特色的制度上。
所谓“人人都是班干部”,就是通过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8位班长,得票率最高的一位为常务班长,其他7位为值周班长。然后再由7位值周班长自行组阁,任命自己的学习、纪律、卫生、文宣、体育、保卫和生活等7位委员。
如此,班上每个人都是班干部。这一制度的好处在于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激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而“奖惩令”则分为“嘉奖令”和“惩戒令”,这是阿贵颇为得意的创举,他在教室的后墙上专门开辟了一片园地,用来张贴“奖惩令”。无论是“嘉奖令”和“惩戒令”,阿贵都会详细写出理由,并总结出值得大家学习或者反思的内容。
这“奖惩令”可不是表面形式,拿来唬唬学生的,阿贵自有他的用处——每学期结束后,每位同学的奖罚次数进行抵消,惩戒总数位居前5名的取消一切评优资格。
仔细翻阅《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后,我们不难发现阿贵的良苦用心:“嘉奖令”远比“惩戒令”多,两个学年下来,共发布“嘉奖令”122份,“惩戒令”只有56份。
在遂昌中学采访时,阿贵还透露了一个秘密:性格内向、各方面表现一般的同学,嘉奖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为了“照顾”这类人,他便寻找、创造机会嘉奖他(她)们,以此来达到激励人、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目的。
而对于“惩戒令”,阿贵则非常谨慎。在日记里,为了保护这些当事学生,阿贵都用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代号称呼。同时,日记里涉及被批评的学生也作同样处理。阿贵说,以后万一这些日记给学生的孩子看到了,也不至于没面子……
事实上,为了多用激励的办法,阿贵还近乎有些“傻”:他自掏腰包设立班级奖励金、甚至宴请全班学生,两年下来贴进去的钱不少于4000元。以下日记片段就是很好的佐证:
“下午上课前,班主任请常务班长给每人发一块德芙黑巧克力(每块约合1.88元),以感谢班级成员在过去一个学期对班级获得考评一等奖作出的贡献。巧克力代表甜蜜和幸福,每人发一块,取‘先苦后甜才是真正的甜’之意,并告诫班级每位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成功和收获不在一开始,而是在艰苦卓绝的风雨历程之后。”(2009年2月24日日记)
“给四月份‘示范寝室’发出班级物质奖品,其中男生253寝室奖励小闹钟一只,女生624寝室每人奖励板刷一只,均为寝室长提出的所需之物。”(2009年5月13日日记)
“晚上在第二食堂聚餐,每四人一只锅仔,班级成员积极参加,由班主任请客,犒劳大家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上对班级的辛苦付出。”(2009年11月2日日记)
《行走在希望的征途上》节选
2008.10.5 星期日
“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转凉,班主任抽下午政治课前时间强调:既要及时添衣,注意保暖,谨防感冒;又要注意午休,克服“秋困”影响。
晚自修第一节课,上周值周班长金豪龄同学在述职时指出了三方面优点和三方面不足。
紧接着,班主任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围绕第一次月考成绩,一直讲到下课,全体同学用掌声作为回应。他主要强调了三个核心观点: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都是自己那个家庭的希望,所以必须全力以赴的去努力去拼搏;百善孝为先,子女的不断进步是父母最欣慰的事,也是对父母的最大“孝”;读书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吃得起一切苦,并持之以恒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证。
2009.8.25 星期二
班主任给所有家长发出一则短信,主要内容为“近来发现有两位同学因家里父母闹矛盾而严重影响了学习,很让人担心!高三了,您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的成功不仅是学校的期望,更是家庭的全部理想。所以,恳请您积极协调好家庭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短信发出后,有F同学的家长致电班主任交流孩子在家表现,内容涉及手机使用、轻视学业、与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另外,班主任路遇Q同学的父母,希望对孩子夜里十一点之后的休息情况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是关注手机使用问题。
晚自修第二节课,班主任召集四位寝室长开会,分别了解近来晨起、午睡、晚睡时段的纪律、卫生以及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情况。他告诫各位寝室长:寝室是高效率休息的重要场所,是高效率学习的后方保障基地,是高中生活美丽色彩的重要填充地,所以必须予以十分重视。
2010.3.25 星期四
根据以往经验,高考前三个月是考生压力最大的时间,也是恋爱高发季节。据此,班主任结合近两天观察到的现象(一对疑似高一的恋人,男生帮女生拎包;一对高三恋人,尽显恩爱,男生居然连走路都是斜着走的),于晚自修第一节课发表了题为“爱与不爱”的讲话。
爱有很多种,有亲情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其中恋人之爱又分单恋、双恋、多恋,青春恋、成人恋等,不一而足。不论是何种爱,班主任认为第一法则都应是“责任”二字。就以班级成员或过去经历或正在经历或即将面对的恋爱来说,当事主体就应尽对自己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所恋之人的责任。要知道,现阶段的恋情只是人生道路一朵浪花而已,看上去很美,但稍纵即逝,若一味追求而失去进取方向和动力,那损失可就大了。
十年寒窗,冲刺阶段,面对激烈竞争,我们只能选择集中精力、奋勇向前。所以,爱很正常,但作为责任的“不爱”更值得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