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日报】遂昌实验小学: 传承汤公文化 孕育白马少年
冬日午后,暖阳斜斜地照射进了遂昌县城中心的汤显祖纪念馆,亭台楼阁或明或暗,无声地讲述着400多年前汤公在县城的文治武功,才情轶事。
出纪念馆左转,步入槐花小巷,空气里似乎都蔓延着当年的往事,几个拐弯之后,遂昌实验小学建筑的古朴,孩童的欢声,都映衬着400年前的时光。二者相隔不过几分钟的路程,勤奋好学、洁身自好、追求进步的“汤公精神”自然而然地穿透历史烟云,成为指导实验学子乐学上进的动力。
不久前,正逢遂昌实验小学运动会,开幕式上,该校一二年级500名学生,踩着音乐的节奏在广场上进行了《牡丹亭》汇演,这样的表演形式虽然比不上专业剧团的水准,但学校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和艺术推广普及的努力,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排练时间有一个月左右,老师全力指导,孩子们也大力配合,这才有了这样的效果。”音乐老师朱忆楠说,开幕式当天这个节目还通过网络向全世界进行了直播,既更好地带动了学生学习戏曲、了解汤公精神,又向外界进行了一次学校传承汤公文化的集中展示。不仅如此,该校音乐教研组还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昆曲表演、乐器演奏等教学,并通过创新手段和方式,打造“汤公精神”沐浴的校园,运动会上的表演就是音乐和体育结合的一次创新“产品”展示。
“事实上,我们学校在传承‘汤公文化’上是全方位、全员化的。”校长鲍宗武介绍说。
汤公首先是作为一名文人传世的,在传承汤公文化上,语文课与之结合最为紧密。从低年级学生开始,该校语文课就以最初级的知识为切入点,向学生做汤公其人和作品的基本介绍。随着孩子们对汤显祖理解的加深,由语文衍生而来的注入昆曲传承长廊、小导游介绍昆曲文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就成了大家更进一步走近汤显祖的载体。语文老师杜淑婷介绍说,近年来,语文组还充分结合教学实践,编写了《走近汤显祖》《昆韵寻踪》等专著,进一步加深了学校汤公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走进遂昌实验小学,抬头处即是汤公符号。在教学楼的一处走廊里,美术组的雷声宏、朱丽梅、郑惜三位老师,还以抽象的方式,按照《牡丹亭》的线索脉络,画就了14幅油画,把戏曲“刻印”在了纸画纸上。在这样的氛围的熏陶下,该校美术组的老师也别出心裁,引导学生通过剪纸、版画等艺术形式,刻画自己心中的汤显祖和其戏剧里的人物。现如今,单《牡丹亭》就有剪纸、版画等三种小绘本,在校园流通,成为学生爱读爱看爱分享的“小人书”。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本小绘本的责任编辑都是校长鲍宗武,为了准确把握书中的文字,他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详细阅读了汤显祖的生平资料。
“传承汤公文化,传承的是什么文化内涵呢?”这是鲍宗武长久以来思考的问题,他是一个有着17年“实验史”的实验学校“老教师”,2002年到校担任班主任之后,便没离开过这里,在他看来,汤显祖一心为民的思想,转化到学校,就是学校应该以人为本,所以全校教师都秉承教书育人的本职,努力增强育人本领;汤显祖的勤政爱民思想,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的精神动力。遂昌实验小学努力打造白马文化,意在教导学生一尘不染、追求卓越。
“知识影响不了人的一生,但文化可以。”鲍宗武说,在汤公文化的影响之下,历届实验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成为了传承遂昌地域文化、宣传遂昌的使者,这是学校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今年4月29日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一曲由遂昌“音乐筑梦班”合唱团孩子演唱的《情深的地方》,让各国政要为之赞叹。这其中就有三名来自遂昌实验学校的学子,如今他们虽然都已毕业,但“传承者”依旧大有人在。四年级的章诗淼就是其中之一,别看她身材瘦削,但之前她还受邀参与央视一次节目的录制,经过历次表演的洗礼,她俨然一个“小大人”模样,她说自己从小就特别喜欢昆曲表演,三年级开始学习,此后便有了许多表演的机会。“在杜丽娘这个角色的表演中,我还学会了从传统美德中增长才干。”她说,学校多年来打造的汤公文化,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学习和出彩的机会,今后自己还会把表演继续下去。
另一位表演者、12岁的“小导游”彭倩倩说,实验小学营造的浓厚的汤公文化氛围,是她遨游艺术海洋的最佳动力。目前,她已经初步学会了葫芦丝、琵琶等乐器,今后还要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关于《牡丹亭》、汤显祖的知识。不仅学生,该校的老师也是汤公文化的传承人和推广使者,仅2019年就代表遂昌前往英国等地进行了茶艺表演。至于老师、学生被邀请到县里参加各类活动的开幕式和文艺展演的次数,那就更多了。2014年,该校一名学生还被录取为浙江省昆曲第十三代传承人,而在每年的省昆区剧团夏令营活动上,该校也都有不少学生入围,得到省级专家的指导。
在挖掘精品、锻炼潜力新人的基础上,实验小学还特别注重以点带面,把汤公文化、昆曲、《牡丹亭》等通过大课间活动,古诗词背诵、合唱等不拘一格的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传播,致力做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出了浓厚的汤公文化氛围。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各级各类昆曲、非遗文化大奖,还被教育部评为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新闻链接:http://paper.lsnews.com.cn/lsrb/pc/content/201912/31/content_17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