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村小学的天然资源——大自然
《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例如,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头脑中把一个压扁的塑料球复原成圆球,也即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又如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那么在农村,学生学习科学的生活经验是什么?那就是他们整天经常接触的大自然。
农村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大自然,这是城里学生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积累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认识经验,并运用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农村学生的科学课程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了解大自然,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学课的含义,它不是一门生硬的知识传授课程,它是一门具有调整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科,科学课程具有鲜活的生命,其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利用学生对蝴蝶标本的制作不但可以加深对蝴蝶体型的认识,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次通过对大自然的探索,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科学的方法。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授予鱼不如授予渔”学到怎样获得知识的本领,是我们现在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更是我们科学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能力与知识的选择应该是双赢的,不能顾此失彼。比如通过带领学生了解岩石的种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等。
再次通过对大自然的解析,通过对大自然观察之后,撰写观察日记,提高学生总结科学现象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对于科学课程有一个更深的研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