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小学支教老师顾亚伟展示精彩课堂
今天下午,来我校支教的顾亚伟老师利用全校数学教研活动时间,给大家献上了精彩的一课《最小公倍数》。
顾老师几乎完美的教学设计、精辟的课堂语言,幽默的教学风格无不体现出他个人深厚的数学功底和谦虚有为的个人素养。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许。课后数学组的老师围绕顾老师的课进行了探讨,认为顾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关注生活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小明和小强想聚会的故事,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枯燥的数学知识间的距离,为进一步探究新知打下了伏笔。“小强工作3天休息一天、小明工作5天休息一天”这样的信息不仅紧贴课堂所要教学的主题,又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物模型,让学生借助具体实例,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数学,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体会到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与生活的特点。
2、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
顾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圈一圈、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让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再建构;同时通过列举4、6的倍数,观察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完成集合圈,实现了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过渡,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快乐。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3、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中,顾老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会不会做,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做,当学生反馈时,注重了让学生自己来讲讲思考的过程,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分析的能力.顾老师特别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被“拉长”了,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通过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以学生感兴趣的老师年龄为课前谈话,并在知识运用中以“猜猜老师的生日”这一活动把课堂推向高潮,两个活动不仅做到了前后呼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融趣味性、知识性一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获得了知识应用的体验;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由具体生动的情境逐步抽象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感受了数学的严谨美,获得探索知识的乐趣。
顾亚伟老师来自于教改实验区的嘉兴市海盐县三毛小学,是海盐县的学科带头人。我们深信在他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教研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