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研信息>详细内容

教研信息

支教系列

作者:包圣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3-24 字体:

感悟课堂  

今天,我们云峰中心学校又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方樟云 老师为我们开设了一堂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课《角的认识》。 方 老师激情四溢的教学令我们年青教师为之感动。感动之余,我亦有所感悟。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激情还应该有些什么?  

综合我以前听到的数学课,我认为,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科学规范的。教师的作用不只限于激情,而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就变得特别重要。在数学课上,我听到太多的“你真棒”“你们真是太聪明了”之类的评价语言,缺失了“你为什么这样想”“你们对他的发言有没有意见”等等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追问。这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一个致命的弱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锤炼教学语言,创建高效课堂  

据笔者的初步调查统计,一些教师在课堂中独白时间最长的竟达到三十多分钟,可以想见,教师课堂语言的繁冗复杂到怎样的地步。就算是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也总觉得过于绵长。当我们细细推敲这些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背后,不难发现,其中50%以上为重复学生发言、30%左右为教师重复自己认为学生没有听明白的语言,只有不到20%的语言是属于能够燃起学生思维的“电火花”。如此重复再重复,苦口婆心近半小时的演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占用了本该属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的课堂作业成了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许多专家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认为,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多的无效教学语言。这种观点虽然片面,但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改革的方向,“30×20%=6分钟”,减少教师无效的教学语言,把无理占用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锤炼“教学语言”,注重课堂导入、过渡和总结的艺术性,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1、导入的艺术  

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生活情境导入法。教师为了创设生活情境可谓是苦心经营。然而,我们在考虑情境时千万别忘了知识情境有时更有价值。从教师导入语言来看,为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大约需要35分钟,而直接用知识情境切入也许还用不了1分钟。例如在设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时,预设了两个情境,一是创设猴王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然后出示猴王给两个小猴48个桃子的画面展开教学;二是出示一张小猴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最喜欢吃什么?接着出示8个桃子的画面展开教学。比较两个导入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设计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两个问题,而正是这两个简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语言应力求简单扼要,富有启发性。  

2、过渡的艺术  

一堂课是否能留给人一个流畅的感觉,关键在于教师过渡语言的。比如 程希文 老师参加省教坛新秀角逐时,为了几句过渡语言的设计可以说是彻夜不眠。  

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体现合作必要性的教学环节,用动画做成的“热闹的公路”,由于车的种类多,而且数量也不少,给学生看了一遍后问“有几种车?”“每种车有几辆?”学生可有意见了,你开始又没叫我们数,我们怎么知道呢?我顺着学生的要求做了一次好人。“现在明白要求了吧,那就再看一遍吧。”这时的学生兴趣非常浓厚,信心十足地说一定能数出来。可第二遍放完后学生又有意见了,说车子开得太快不好数。这时我用风趣的语言说“那好吧,请你对汽车说,大哥你慢点,我来不及数啊!”学生在大笑过后明白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时我用了这样一句话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么多种车子一个人数起来的确有困难,你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车子准确地数出来呢?”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来讨论方法。这一过渡语的前半句已经在暗示学生合作,这样衔接起来可以达到省时和顺畅的作用。因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渡语言应体现承上启下,富有导向性。  

3、总结的艺术  

一堂课是否完整,关键在于教师的总结性语言是否突显画龙点睛的功能。总结不在于教师大张旗鼓地告知学生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教师在善于利用学生的语言进行总结。比如 陈俊玲 老师在丽水参加省优质课评选时,上的是“三角形三边的秘密”,课快结束时,教师想以问题来结束这堂课,“你们想想,三角形除了边的秘密可能还隐藏着哪些秘密?”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心地猜想,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三个角可能也存在秘密。多好的动态生成的学习资源啊,只要教师追问一句“那你准备怎样去研究呢?”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堂课的学法总结一遍,同时又把思考向课外延伸。总之,把握课堂的生成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新境界。因此,数学课堂的总结语言应突显画龙点睛,富有开放性。  

二、雕琢问题语言,追求生成课堂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有资料表明,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然而,当课堂提问成为我们关注的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才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已被轻视和忽略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低下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流于形式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依据与科学设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问题性语言缺乏锤炼。教师问题性语言的最低要求是不重复,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开放性。在处理课堂提问时还要考虑问题的指向性和序列性。  

1、设问的艺术  

设问是反映教师理解教材的一面镜子,往往可以看出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是引领学生有效探究的起点。一个无效的设问常常会把学生引向探究的迷途。而一个好的设问不但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还可以起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作用。杭州市学军小学特级教师汪培新校长在“西湖之春”上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他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就非常好地诠释了我的观点。  

“你以前学过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想想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现在能不能相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就能相信了吗,能不能用其它方法来研究?现在还有没有疑问?”四个问题形成了这堂课的研究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巧问中自主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不仅学会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了探究学习的一般模式——首先交流探究设想、打算采用的方法;其次产生“共识”,共同归纳探究的思路;第三是借助教师的探究建议,有引导的探究;最后验证了探究的结果。像这样的设问可以称得上是引领学生有效探究的纽带。  

2、追问的艺术  

追问可以激活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钥匙。教师的追问艺术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把握。有效的追问可以提高课堂的训练密度,渲染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义乌市艺术学校杨凯明执教的《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阶段, 杨 老师设问:有一堆小棒,每6根一捆,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在学生讨论后, 杨 老师一连进行了三次追问。“如果每10根一捆呢?15根呢?20根呢?”教师的语言越来越简单,而学生基于前面的语境,能非常清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的追问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训练效率,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再如,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特级教师田佩章执教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他设计之精妙让听课的教师耳目一新,以三字经引出计数单位,以千字文作为学习材料认识千以内的数,用百家姓对来估计千以内的数。可一堂课下来,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反思这堂课,我发现,是追问的缺失使这堂课在精彩的背后留下了遗憾。比如,在利用千字文认识千以内数时有这样一个练习:请圈出千字文中的第284个字。学生圈完后,如果教师能适时追问,你为什么在第3张纸上找?从上面往下数是第几行,第几个?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圈的过程中感悟数位,知道百位上的数代表的是几个百,十位上数代表几个十,个位上的数代表的是几个一。由于追问的缺失,使后继学习用计数器表示数成了难点。这足以证明,有效追问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钥匙。  

3、反问的艺术  

反问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辩能力,是营造思维冲突的关键。在课堂上,一句简单的反问,常常会激起学生的再思考,提升数学课的思维含量。更重要的是,反问可以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营造学生思维冲突的关键。我们还以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特级教 师田 老师执教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来反证我这一观点。当 田 老师以百家姓作为素材进行字数估算时,由于反问的缺失,使得简单的估算成了整堂课堂的败笔。教师让学生通过千字文与百家姓的对比,让学生估计百家姓大约有几个字。当学生回答“697”、“597”时, 田 老师没有及时反问“是吗?你是怎么想的?”而是对学生说,“这些数字像是估算的数字吗?更像是数的。”这样一来,失去了了解学生估算时思维过程的机会,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了迷途。  

在数学课上,我们不能人为地阻止学生出错,也不能简单地处理学生的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问可以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这才是最佳的选择。  

三、巧用评价语言,营造和谐课堂  

新课程提倡发展性评价。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有效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励性评价可以创设和谐愉悦的气氛;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使自身固有的积极因素得到强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对一般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对!”“可以!”“不错!”等肯定语言;对稍难总是何采用“真棒!”“多好啊!”“很不错!”;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有所创新的回答,可采用“非常好!”“棒极了!”“真了不起!”等语言。激励性语言还可以通过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进行激励。还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激励等等。巧用发展性评价语言,可以营造和谐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1、批评的艺术  

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课堂是脆弱的课堂。当前的数学课堂一味对学生褒以表扬和赞美,仿佛对学生的褒奖越多,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也是不对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正视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因人而异,要在学生心理承受范围内给予诚恳的建议或忠告。语气要委婉,方式要多样,在批评学生之前,我们要给予被批评学生一定的鼓励。比如要指出一个上课不认真的同学,可以这样说“某某同学在劳动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如果上课能再集中注意将会更好。”这种欲擒故纵的批评方式更容易使人乐于接受,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2、表扬的艺术  

满堂课洋溢着“你真棒”“真了不起”这样的评价语言,会让人觉得课堂不真实。  

表扬要顺水推舟,表扬的语言应自然、真诚,不能给人以做作的感觉。比如当一个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思维时,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我们的小发明家,他总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语言,不但可以让发言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成就感,还可以激励更多的同学奋进。  

教师用语言演绎教学着教学设计,教师用语言达成教学目标。语言是一位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来完成的,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感染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灵魂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幽默、精辟的教学语言可以让课堂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可以课堂生成更多的精彩。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