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详案
教材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北京的风光,向学生讲一讲北京的风光,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教学目标:
(1) 认识“想、告”等13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齐背诗歌《悯农》。
谈话导入:
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它的历史非常的悠久。那里有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天坛公园、故宫……还有好多好多好玩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风、风光格外的美丽。听到老师的介绍,
①什么想法呢?能和大家说说吗?
②们想去看看吗?
导入新课:有一个孩子也和你一样,也很想到北京天安门去看看。
出示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读一读:个别读、全班同学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
1.朗读课文。
(1) 自由读
(2) 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读课文,并找出自己比认识的字,即注重学生个体性差异,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
(2)比一比。
3.学习生字。
(1)开火车读
(2)个别指导读
(3)小组比赛读
(4) 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提倡积极、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多读,让学生在多种朗读方式反复的读,并能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我主要采用了变化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生字。即让课堂充满活力,又为下个环节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4.游戏:
(1)种苹果树。
(2)出示三个笑脸,猜猜每个笑脸后面藏着哪个字。要求讲清是第几排第几个什么字。
意图:游戏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的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范读。
2. 自由读。
3. 比赛读。
4. 师生互读。
(四)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二句。
1. 自由读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 学习句子。
① 理解“遥远”。
② 读读“遥远”。
3. 山里的孩子即使走出大山,是要到北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妈妈告诉我们:
出示:妈妈……就能走出大山。
学习“壮观”。
(1) 看图。 (2)说感受。 (3)读读。
(1) 自由读 。 (2)指名读。 (3)男女比赛读。 (4)一齐读。
学习第三句:
1. 过度: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我们的同和这个孩子一样,都是多么的想到北京亲眼看看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
(1)你想去吗?
(2)你们都想去吗?让我们一起把心里的愿望说出来吧。
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理解文章和领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假如我们的小朋友真的去了北京,
(1)你最想去那里看看呢?
(2)北京天安门上有那么壮观的升旗仪式,你们是不是更加的想去看看了呢?那么,我们一起把自己心理的愿望说出来吧。
① 互相说。
② 比一比,看谁想去北京的愿望最强烈呢?
③ 指名说。
④ 想说的站起来。
⑤.我们一起将心愿说出来。
3.小朋友想去北京的愿望非常强烈,我们一起把课文深情的读一读吧。
(五)总结:我听了同学们刚刚的朗读,非常棒,都能够表达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和热爱。知道了遥远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有壮观的升旗仪式。那么,你现在最想对北京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学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多想去看看》教后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这一课的编排满足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语言?这种不加矫饰的真情实际上就是学生作文中闪光的地方,我想课文的引导可以说是很好的,这篇课文的选编也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本课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本课注意了让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引导,有些学生能较好的提出问题。例如,他们想去哪里看??看什么?这样从学生问题出发,避免了课堂烦琐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这样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吸引了学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由于本课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说的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说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练习,学生说得不错,有的孩子说,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说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说要去太空……很好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也是帮助学生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转化的一个好途径,这种模仿说使他们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该如何表达。
有了好的课文,一些训练,一些感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