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研信息>详细内容

教研信息

课感研修9: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

作者:鲍宗武 文章来源:实验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7-06-12 字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

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王崧舟一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1998年评上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9个省份17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880多节次、讲座230多场次,他的语文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等栏目播出。

王崧舟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

从教28年来,开创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构建了“新成功教育”办学模式,在他的领导下,拱宸桥小学由一所区内普通小学一跃成为杭城的新兴名校。其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平安校园》、《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等多家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媒体介绍。

    其代表课例《万里长城》、《我的战友邱少云》、《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长相思》、《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枫桥夜泊》、《望月》、《去年的树》等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界的经典之作,被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广泛的移植借鉴和研究赏析。

目前,全国有数以万计的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语文理论研究工作者投入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实践和研究,由王崧舟担纲编写的《诗意语文读本》系列教材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应用。“诗意语文”正在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的新教学流派。[2] 

在王崧舟看来,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正是在审美的层面上,他倡导并孜孜追寻着理想的语文教学,即“诗意语文”。诗意语文同样是“存在本位”在学科教学领域的体现和创新,它以实现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诗意人生”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皈依。它建构了一系列语文教学“艺术化”的规则和策略,对于日趋浓烈的功利化、效率化、应试化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自觉的反叛和抵挡。在当代中国语文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独树一帜、独辟蹊径,成为某种影响广泛、风格鲜明的教学流派。

随着王崧舟思考和实践的深入,今日他口中的“诗意语文”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诗意语文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存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模式。在他的构想中,诗意是超越了风格概念而存在的开放性的东西,它有着无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的“诗意”,是哲学层面上的“自由”,由心灵的高度自由生发出蓬勃想象力的状态;也是伦理学层面上的“悲悯”,心地柔软的人才能真正体认人生与自然的诗意之姿。

喜欢王崧舟老师的理由

王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他分别从哲学的认识论、存在论的视角,从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的视角来解释诗意不同内涵。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

一、“诗意”便是“多情”于读。

王老师的课堂,可以说“读”贯穿始终。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且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人课合一、融为一体,带给了我精神上的震撼。想想自己的课堂,缺少了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因而失落了一份品味诗意的心情。

二、“诗意”便是“举象”中品。

    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他引领着孩子们借助想象成功地实现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语言的转换。这种引领让孩子“见”到了文字背后鲜活的形象,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情境和感触,从而触摸到文本蕴含的真情。文字与举象之间的转换才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三、“诗意”还是文本中的“咀嚼”。

    细读文本,倾听文本的灵魂,是王老师大力倡导的。他改用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名言:“慢慢读,欣赏啊!”他认为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温不燥,慢慢品、慢慢赏,让文本与阅读主体亲密接触。他告诉我们,行走在文本的从林中,看到了潺潺的清流,听到了悦耳的鸟鸣,嗅到了扑鼻的花香,人的精神会得到震撼。在文本中能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真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

(妙高小学 莉妍)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