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研信息>详细内容

教研信息

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科体系的规律

作者:苏火恒 文章来源:自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6-13 字体: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只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遵循学科体系的规律,即教师课前准备要有目标性,新课教学要有突破性,知识巩固要有强化性,课堂小结要有反馈性,课后作业要有系统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要有目标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把握之仗”,这都说明事前准备的必要性。充分准备是上课成功的起点,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课前要准备的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教学大纲、教材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

1、熟悉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尤其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离开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2、钻研教材,熟悉所教学的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承接性和延续性,掌握本课在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重点难点。

3、了解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使之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使上课具有深度和广度。

4、备学生,全面的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现状,而且要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成长方式与目标。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准备齐“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球、圆柱、圆锥、圆台等等”,课上让学生从实物去理解,胜过用语言去抽象说明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课教学要有针对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练习:教学新内容前的这种练习要为新教学内容作铺垫,有明确的目的和极强的针对性。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可先复习分数的加减运算,为新课的引入作铺垫。

2.课中练习:教学新内容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要围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做文章。例如:教学内容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3.操作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性练习,能够寓教学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通过学生把自制的立体图形剪切开,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还原成立体图形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面积和圆心角。

4.口头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知识巩固要有升华性

通过新课的教学,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深化这一印象,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可以采取以下训练:

1.变式练习:改变学生无效机械地模仿,防止思维定势,实施一题多变。例如在学习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 “年利率”和“月利率”,等题目类型,拓宽思维,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2.比较性练习:通过求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通过寻找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化,以便巩固。

3. 开放性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线”时,可以让学生做“你有几种方法将一个三角形四等分”。

4.巩固性练习:对知识深刻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实施重点训练,加深理解运算顺序;关键步骤实施专项训练,促进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训练,使学生对定律的运用更加熟练。

四、课堂小结要有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得到教学信息,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或调节,或评价,或回授,或纠错,教师还应做到结合小结备下一节课,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五、课后作业要有系统性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时,必须全面体现新教学的知识,作业循序渐进,难易适中,注意及时批改、讲评,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发现作业中的不足或漏洞,及时补救,同时让学生及时纠正,以便学生更正确的理解掌握知识。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