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也许你也经常遇到:每次考试后,都有不少学生向你诉说自己有些概念题记不清楚了不会做;有许多题目,上课老师讲的时候都听懂了的,可是当考试时就不会做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也许你会认为:那些题目我上课已经讲得够清楚了,这些学生还不会做,上课一定不怎么动脑,不认真听讲。
如果你冷静下来,好好对自己近阶段的课堂教学好好反思一下,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了追求时间效率,追求讲课进度,经常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没有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解决方法,采用了注入式教学法,不顾学生是否接受得了,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实,“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师应该围绕“如何教学生学”这个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根据类似的经验,让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只要你立足教学合一,经过一段时间后你的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大有改善。那么,教师该如何具体做到教学合一,优化课堂策略呢?
一、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吃东西时,大人生怕小孩吃不动,为了让小孩多吃一些,于是先放在自己嘴里嚼碎了再喂给小孩吃,但有些人是让小孩自己吃,吃的很慢,没吃上多少。你从营养吸收的角度来讲,你会认为哪种方式更好?你肯定回认为后者未必比前者得到营养少,甚至可能更多。
学习也是一样。同样是一道题,一种是老师讲解,因果关系讲得很透彻,运动过程、解题过程分析得很详细,另一种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知识求解问题并纠正问题。明显第二种方法学生易于接受,感受更加深刻。尽管相比之下,后者花的时间比较长,但学习是延续的,第一次用时多了,下一次大可不必再劳师动众的讲解,只要轻描淡写就可以过去,因为学生都基本掌握了这一类型的题目——所以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浪费时间,恰恰相反,这是在赢得时间。任何事情只有经过切身体会,才能有深刻感触,才能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追求上课容量,认为一堂课题目越多越好,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教师绝对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讲授,把知识强行的“注入”学生的大脑。教师应给学生进行思维和实践活动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暴露其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宁可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与其讲了十个问题而学生只会在题海中照猫画虎,倒不如让学生把某一个问题研究透彻,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学生总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提倡和保护学生的这种精神。面对人们已有的发现的数学定理,也要启发学生问个为什么,并大胆提出质疑、验证。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学生提的有些问题可能会令你啼笑皆非,此时你大可不必生气,损伤了学生大胆提问的积极性;不妨学学陶行知先生的“四粒糖”的激励办法,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些问题可能是老师没有预想到的,或许是本堂课无法讲清楚的,但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这也可作为一种探究味道的新授课,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积极溶入到这个课堂之中。
三、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多教师都会精选课堂例题,且注意到了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但有时太注重例题的选择,而与课堂作业相离太远,即得不到及时巩固,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又忘记了。所以教师一定要选好配套习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达到巩固的功效。当然,并不见得课后每位学生都会做,但这样可以使他们及时发现错误,弥补课上的不深刻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挖掘知识内在和外在联系,使自己更牢固地掌握好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或方法。正如学做广播操,光靠老师教,自己不练肯定不行。但同时教师千万别被手头的教辅材料所框死,要灵活运用,必要时可另外从别的地方找一些相配套的题目让学生做。
四、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观念。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求观念现代化。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决不是全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素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目的。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也要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时前人创新的成果,在教学中把前人创新过程的关节点进行“放大”、“慢动作”处理,使学生感受前人的创新过程和背景,体会前人是如何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突破,从而让学生感悟。教师无论在新授课、还是习题课都可以提供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体现教学合一。同时也使学生思维得到相应启发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