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帮助结对随笔
一、结对
第一次见到王倩、郑玉凤是在4月17日晚。说实话,以前我并没有很多地关注到她们。她们是在学校宣布“留守孩”帮助实施方案后我结对上的两个二年级学生。她们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在当地算中等收入家庭。王倩跟着74岁的外公、72岁的外婆生活。郑玉凤同62岁的爷爷、58岁的奶奶生活。她们衣着不破,甚至还有点鲜艳。
二、沟通
在怯怯的眼神里,我读到她们欲说又止的心情。为了融洽气氛,我先打破沉默,说她们都是飘亮的小姑娘,并直言告诉她们:“你们的父母在外地,我现在很乐意帮助你们,有话、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求都可以跟我说,同我讲,对我提。”然后我看到她们的眼眸子里闪过一丝亮光,之后我了解她们家庭的基本情况,她们便没有了进门时顾虑,打开话匣子,叽叽喳喳,不但回答了我的问题,还主动说了题外的内容。看到她们的高兴样子,我为我们第一次谈话感到满意。
三、“回家”
明天是是周六了,我设想带她们三人(外加潘芝爱,另一柴老师结对的“留守孩”)到我家过周末。不知她们乐意否,于是我试探性问她们,没想到她们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便同她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联系。周五下午,她们便来到我家。一路上,她们没有了往日的沉默,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同我说个不停。只是她们光鲜的衣服明显有了脏感。进门后她们马上躲进书橱下,问之,答曰:有点怕。于是又教她们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动作”。过后,她们没有了进门时的拘束,于是便开始“扫荡”我家茶几上的零食,大约连续吃了两个小时,我是在扫了两次地以后,才不得不“严肃”地纠正了她们不正确的行为。之后我和妻上街为她们购置了衣裤。睡前在妻的帮助指导下她们洗了澡。晚饭也是在我们的“严格”指导下完成的。因为她们中的一个是一边吃饭一边就流鼻涕,我不得不“命令”他擦干鼻涕洗净脸后再上桌。周六在妻的带领下,她们一道去逛了街,爬了妙高山,据说一路上她们是异常的兴奋。接下来她们的吃饭、睡觉都显得“循规蹈矩、有章有法”了,并对妻特别亲热,呼之“阿姨,阿姨”。
四、通话
回到学校,我让她们与自己的父母通个电话。郑玉凤通话时,很兴奋,又有了父母就在身边呵护着的感觉。这种呵护是别人都替代不了的,可惜王倩的电话没打通,微感遗憾。当我问及为何想同父母通话时,她说:父母在家时,周五傍晚都会在车站等她,接她回家,她很想重现此景——“因为这太有意思了”。此时,我更明白了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谁也无法取代的以及它在孩子成长期的重要。据老师反映,结对后,王倩、郑玉凤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作业第一次能及时全部完成上交。
后记:星期二回家,儿子问我明天回家否,我问干嘛?他答:“想你陪我。”才更明白子女潜意识里对亲情(尤其是父母之情)的渴盼,才更深切的体会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痛心痛肺的思念之情。“留守孩”不是后进生,但它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它的行为、思想难免会出现偏差,只要稍稍矫正,便有效果,但最有效的还是父母,因为父母最能让她(他)心情灿烂,而心情灿烂才是最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