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研信息>详细内容

教研信息

后30%学生问题的破解策略之一:树立正确、实际的质量观

作者:吴志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4-17 字体:

金岸中学地处城郊,离城不离尘,学生家境较为宽裕而家教颇为懈怠,学生学习基础非常薄弱而思想相当复杂,从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测情况来看,全县后500学生的人数分布是:初一45人,初二57人,初三43人,因此,如何加强后30%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我校而言尤显迫切。

基于这样的实际,金岸中学教师中有一股教学悲观、无奈、痛苦、彷徨的思想。借用一位有十来年教龄老师的话:感觉自己不会教书了,很痛苦。然而金岸中学的老师们依然是勤奋的,也是确有水平的(2006年暑期教师业务考试成绩居全县中学第一)。 因此,本学期学校确立了“认认真真指导、扎扎实实学习、一步一步提高”的教育教学总体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学生敬服、家长信服、自我幸福、团队和谐”的教师发展目标和“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的学生发展目标。

后进生面广人多是学校学生最大的实际,若按照传统的质量观来衡量学校和教师,势必恶化教师的从教心情,使得“基础论”、“生源论”更具市场。根据有关教育规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务必更具“三心”,即爱心、耐心、宽容心,同时学校提出以下符合学生实际的质量观。

1、转化一名后进学生与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同样光荣,哪怕他或她最后成绩全县倒数第一;

2、发展学生多元潜能,培养学生个体兴趣,从造就“千百万合格的劳动者”角度来反思教育教学;

3、转变学生的行为规范,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样是了不起的成绩(虽然无法从分数上体现);

4、帮助学生释怀青春期的困惑和安全度过懵懂少年的无知阶段更是一种业绩。

5、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办事能力,富有正义感、责任心、敏锐性等更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力量。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