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育行政>遂昌教育信息>详细内容

遂昌教育信息

遂昌教育信息2015第15期

作者:教育局办公室 文章来源:教育局办公室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5-08-31 字体:

遂昌教育信息

2015年第15期

(总第308期)

遂昌县教育局办公室编              2015年8月20日

编者按:7月22日至24日,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暑期读书会在浙江海洋学院召开。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各设区市和义乌市教育局局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提出要用实际行动坚持和弘扬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反对和克服错误的教育理念,敢于担当,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良好培养,使他们今后接好班,把国家建设得更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会议上,雷伟东局长应邀作了题为《让校园充满育人的芬芳》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主题发言。现将伟东局长的发言予以刊登。

让校园充满育人的芬芳

遂昌县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汇报

遂昌县教育局

(2015年7月23日)

五行遂昌,美丽中国诗画浙江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山川,集聚天地之灵气;河流,浓缩日月之精华;文化,尘封历史之积淀;乡村,诠释文明之悠远。全县总面积2539平方公里,人口23万,森林覆盖率达82.3%,被誉为“金山林海、仙县遂昌”。近几年,遂昌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顺应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潮流,致力于“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生活、美丽事业”五美建设,先后获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字号”金名片。

在这2539平方公里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土地上,分散着中小学校34所,其中,小学26所,初中5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中专1所,学生总人数23293人。多年来,遂昌教育立足于遂昌深厚的文化底蕴,顺应生态建设的要求,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教育品质的重要推手,让这些大大小小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味、体现浓厚的育人氛围,成为镶嵌在山水遂昌间一幅幅唯美的画卷。

一、学校成为五美遂昌的风景

走进遂昌县梅溪小学,只见鲜花争奇斗艳、园林流芳溢彩、布置精致和谐、建筑造型别致。优美的环境,高雅的校园文化弥漫着育人的馨香。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学校的资金投入,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场所是校园”这一美好愿景在遂昌已成为现实。

1.主件求过硬。遂昌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教育投入分别达到了3.86亿元、4.32亿元和4.84亿元,占到了当年GDP的4.41%、4.34%和4.61%。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校安工程加固和重建竣工面积7.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768万元;完成标准化学校创建22所,创建率75.87%。“3527”学校优化布局方案(即3所高中、5所初中、27所小学)中的重点工程金岸小学、梅溪小学、遂昌第二中学、遂昌中学扩建等相继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学校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配件求完善。教育装备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加快将这块短板补长。2012年至2014年教育装备投入26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校园网络工程的改造提升、中小学专任教师计算机的配备和实验室、音美专用教室建设,实现了宽带网络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教师人人通,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教室班套比达到1:1.1。图书配备达到62万册,生均图书32册,生均图书配备比2012年增长28.5%,并成功引进蒲公英图书馆7个。同时,我们与新华书店合作,在学校开设新华书店分店,既让师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免费阅读,还可以优惠、便捷地购买书籍,为美丽校园增添一份馨香。

3.小件求精致。“教育是方向与细节的艺术”,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更是如此。我们从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等入手,注重细节,充分利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涌现了一批精品精致的校园,比如,遂昌实验小学充分发挥校园网、橱窗、校报等载体的育人功能,让校园传播时事,感知榜样的力量;遂昌妙高小学让走廊和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体现对学生的关心;遂昌三中让橱窗变成“星星闪耀”的殿堂,让学生在此享受成功的喜悦;遂昌金岸小学让景点变成教科书,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遂昌新路湾小学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所,使校园成为莘莘学子求知奋进的学园、成长的乐园、温馨的家园。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学校已经成为五美遂昌的靓丽风景!

二、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家园

遂昌作为我省经济后发地区,学校具有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特征:比如寄宿生多,约占全县学生总数的50%;留守孩多,约占学生总数的10%;许多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教师都要吃住在学校。校园对师生来说就是他们的家园。营造师生生活学习温馨的家园成为多年来我们建设校园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工作。

在这方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有了许多成功的做法。比如,“留守孩”管理。遂昌在全国最早关注留守孩并进行系统研究与管理。2004年,中央电视台对遂昌留守孩管理曾作了专题报道。一直到现在,我们采取的“留守孩俱乐部”、“组建临时家庭”、“聘请代理家长”等很多方法都还是留守孩管理的最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在师生管理、自主发展等方面作了探索,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温馨家园。

1.让教师有面子

前不久,在大山深处西畈小学任教的何俊武老师成了遂昌电视台“每月一师”宣传的教师典型,成了遂昌的知名人物。像何老师一样有机会到电视台露露脸的教师有很多,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有30位教师成为了电视台宣传的对象。

我县的西畈小学、黄沙腰小学、柘岱口小学等学校距离县城超过100多公里。最偏远的西畈小学县城驱车去要近四个小时,相当于遂昌到杭州高速一个来回。如何让偏远山区教师安心从教,成为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们着力实施教师“面子”工程,让他们中的先进典型到电视台露露脸,只是这项“面子”工程的措施之一。为了让每位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2014年我们开始实施“教师四项温馨工程”和发放教师特岗津贴。“四项温馨工程”指为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配备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空调和一个衣柜。虽然花钱不多,却给教师创造“家”的温馨。2014年为最偏远的6所小学的86位教师发放津贴30多万元。2015年又对山区教师特岗津贴发放办法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最高每月可获得特岗津贴达到1000元。2015年发放教师特岗津贴达到130多万元。遂昌的做法得到了郑继伟副省长的肯定和批示。

除了在待遇和生活上给予保障外,我们在教师最为关心的岗位调动、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偏远山区教师进行了倾斜。规定新教师在偏远乡镇学校任教满三年以上,考核称职即可申请调动;任教满6年、考核称职,评小学高级职称在同类教师中优先。2014年小高职称农村教师指标达到12人,联评指标14人,分别占总指标数的63.2%和联评指标数的73.7%。这些切实的举措为教师们的职业生涯增添了更多“筹码”,大大提升了偏远山区教师的幸福感。

2.让学生有滋味

让校园成为学生展现生动活泼、自由灵性的天地,让他们的能力和人格在这个天地中得以提升,这是我县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把握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这些年我们以“三玩思想”为指导,通过各种平台和活动,让学生“玩起来、玩好来、玩出成果来”。

一是立足体验,让学生玩起来。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蔡源小学的许多学生就会在捡来的石头上描画,一张张惟妙惟肖的蔡和脸谱就展现在眼前。蔡和脸谱是当地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这也是蔡源小学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这些年,学校先后开设了“蔡和脸谱绘画”和“蔡和脸谱剪纸”等兴趣小组,让学生在玩中传承“蔡和文化”。和蔡源小学一样,西畈小学立足版画大师杨可扬故里的特殊优势,先后办起了学生和教师版画传承班,学校成为杨可扬版画的传承学校,师生们则成为西畈创建“中国优美乡村”的排头兵。走进西畈乡的每个村庄,到处悬挂着漂亮的版画。这些版画,很多就出自西畈小学师生之手。

我们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彩色之旅”为载体,依托区域资源,创设具有特色的体验项目,并充分发挥学校组织优势,引导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和大自然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体验、感悟一个道理,打造了许多活动平台,比如,学演《牡丹亭》、彩排茶灯戏、吹奏十番乐、寻访挺进师、走进独山古寨、观赏万亩茶园、探究竹炭之谜等等,既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又让他们从小记得住乡愁。

二是推进社团,让学生玩好来。每天下午最后一节活动课,民族中学40个社团就会齐刷刷的开展起活动,每个社团都有很响亮的名头,比如“谁羽争锋”(羽毛球)、“ITEC”协会(信息技术)、“快乐跳跳团”、(健美操)、“乒博社”(乒乓球)、“绳舞飞扬”(跳绳)、“七彩书画社”等等,2000多学生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学生社团活动蕴藏着学生发展的无限生机,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把天真活泼还给孩子,真正变校园为乐园。为此我们每年开展年度优秀社团评比和展示活动,倡导学校创建艺术团、俱乐部、科学院等学生社团。许多学校把社团活动做成了精品。比如,金岸小学通过和交警队共建“小小交警学校”,找到了交通安全教育一种创新方式,通过让队员学习交通安全知识、交通手势指挥、进行队列训练,并参与现场模拟活动和上路值勤,让队员们增强了自身的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小小交警学校”与交警队联合举办的夏令营已成功举办5届,参与学生达到3000多人次。

三是搭建平台,让学生玩出成果来。2014年,遂昌实验小学的李佳琪获得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冠军,其后,遂昌育才小学又夺得全省小学男子组团体冠军。两项赛事不俗的成绩引起了山城不小的轰动,特别是这个团体冠军,是丽水市夺得的首个省级乒乓球联赛团体冠军。

近年来,我县以“一会两节五赛”制度为引领,推进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班际赛、校际赛等活动,引导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和科技活动,使校园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许多中小学生的精品赛事。比如,中小学生现场书画赛,作为我县一项常规性书画品牌形象比赛,多年来深受学校和学生欢迎,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

2009年,我县启动了“省文体示范县”创建工程,以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为载体,让中小学生“玩”着提升素质。2011年1月,我县被确定为浙江省第四批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2012开始,遂昌又启动了省级教育改革项目《遂昌县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测试模式的建立与研究》课题研究,进行了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测试工作,并开展了首届中小学社团评比。

2015年我们和邻县松阳联合举办了“松遂首届中小学生篮球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两县今年10月还将联合举办中学生辩论赛。两县合办赛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

3.让学校有性格

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校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点。

醇香满地奔腾处,情也真,意也切,一尘不染,醇味香满园。课改途中荆棘满,师也动,生也动,一马当先,处处显生机。白马争章,精细管理,智慧课堂,数字校园,演绎汤公,传承昆曲,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回味悠远韵味长。这是实验小学“白马精神”的真实写照。“一尘不染”,代表的是精神洁白、灵魂圣洁;“一马当先”,代表的是目标无限、追求不止。“白马”既象征着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少年儿童,又象征着热情仁爱、追求不止的教师群体。“白马文化”,是该校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

走进遂昌万向中学,一个巨大的蓝色的万向LOGO就映入眼帘。2002年,万向集团为学校首期工程捐资100万元,以后每年出资20多万元发放教师奖教金和困难学生资助。万向集团的企业宗旨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企业精神是讲真话、干实事;企业道德是外树诚信形象,内育职业忠诚。学校认为这些和师德修养要求相统一,也和学校的办学宗旨相契合,就适时将万向文化引入校园,并将学校的德育特色品牌“道德银行”和万向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万向企业蓝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获得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我们又引进浙江锦绣育才集团的“育才文化”和办学模式,“样样落实,天天坚持”的育才工作理念让全县所有的中小学校教师有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感觉,敬业勤教成为习惯、校园序化动静有致、工作到位精益求精——育才文化的“鲶鱼效应”大大提高了全县各校的执行力。

和三所学校一样,与五行遂昌相对应的,其实在遂昌的校园也可以发现“七彩”的颜色。比如王村口小学的红色文化、大柘小学的泉湖七艺(意为彩虹),云峰中心学校的金色文化、垵口小学的绿色生态保护等等。每所学校都找到了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完成了从特色项目建设到特色学校建设的转变,形成了学校的鲜明特色,“一校一品”的格局正在形成。

三、学校成为乡村文明的高地

2014年4月12日,遂昌三中、遂昌民族中学、遂昌实验小学等八所学校的6000多名师生参与了万人齐唱《牡丹亭》,千人齐跳排舞大型文艺表演,给山城老百姓奉献了一场精美的文化视觉盛宴。该表演入选了上海吉尼斯纪录。这是2014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上最精彩的一幕。

前不久,夏宝龙书记在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史、哲知识,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是中小学德育的宝贵资源。”这些年我们加强了经典国学、乡土文化的传承,不但起到了教育熏陶人的作用,还在遂昌走向国际化舞台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国学经典的传承

我们注重经典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在全县铺开国学经典传承教育活动,出现了许多国学教育做得很有特色、取得很大成效的学校。走进遂昌北界小学的大门,《弟子规》就随处可见:宣传栏里,广播里,学生餐厅里,校园文化走廊上,班级黑板报上,甚至楼梯转角的镜子上也有《弟子规》。在学校里,不仅学生人人会背《弟子规》,会唱《弟子规》歌,会做《弟子规》健身操,老师也个个都会背。2013年,学校又开设了国学堂,定期开展国学经典讲座、国学体验课、国学文化交流、传统文化研究等活动。在不久前举行的丽水市中华文化我传承主题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中,北界小学的队员们吟诵的《诗经·小雅·蓼莪》获得了比赛第一名。

育才小学将经典诵读做成学校德育品牌,出版学校的国学课程,通过诵国学、唱国学、演国学,并结合舞蹈、音乐等不同形式,多角度演绎中华经典国学。一篇篇经典名篇佳作,经过孩子们精心吟诵、演绎,或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让师生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感受到德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享受。

2014年5月,省政协主席乔传秀在视察北界小学时,对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倍加赞赏,认为遂昌的国学经典教育氛围很浓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深远。

2.乡土文化的弘扬

学校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传承。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有根脉,有魂系。遂昌是个流光溢彩的地方,自然资源禀赋优质,同时更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文化资源流芳百世。早在4000多年前,在这里就燃起了东方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好川文化,填补了浙西南无史前文明的空白。拥有汤显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学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遗产三大世界文化品牌的小县遂昌,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逐步走出大山、走向国际舞台。这些成为遂昌校园文化建设的沃土,也是学校传承与弘扬乡土文化的宝贵资源。

如今,凸显遂昌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已在各个学校生根发芽,并已结出了绚丽之花。妙高小学致力于婺剧的传承,在今年5月丽水市首届婺剧进校园优秀剧目展演中,选送的《牡丹亭·惊梦》获得最高分,有观众评价“虽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绿谷新花夺魁,婺剧游园惊梦!”。三仁小学致力于以“三仁文化”为基,以“畲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特色传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石磉竞技》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金奖,《菱形操杆》、《竹竿舞》获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银奖和铜奖。今年4月1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视察学校时,对学校“承畲乡文化仁韵,立农村教育精品”的民族特色传承的做法给予了赞扬。王村口小学立足红色古镇特殊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打造了“红色之旅”特色文化品牌。早在五年前,原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参观学校时,就对学校传承红色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现今,学校的特色文化已成为五行遂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红色之旅”小导游团十多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还有石练小学遂昌十番、高坪小学遂昌茶灯、黄沙腰小学马灯,湖山小学遂昌武十番、龙洋小学茶园文化、石练小学菊米文化、蔡源小学蔡和文化、三仁畲族乡中心小学和后江民族小学畲乡文化等都已成为当地民间文化传承的基地。

3.地方课程的挖掘

校园文化是一种链式文化,它与学校的课程紧密相连。这些年我们注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习成长有多种课程的选择。通过多年的努力,一批有遂昌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崭露头角,比如遂昌县实验小学以“白马文化”为核心,积极开展“汤显祖文化”传承活动,优化课程结构,开发了校本课程《走近汤显祖》。王村口小学创编的《红色之旅》校本课程,包括人物篇、故事篇、特产篇等内容,系统地介绍了家乡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了队员们爱不释手的了解家乡的书籍。后江小学编撰发行的校本教材《畲家风情》,内容包括畲族概况、畲家风俗、畲家山歌、畲家故事、畲家名人、畲家革命斗争等,全方位的反映了遂昌畲族风土人情。去年7月,由浙江美术馆编印的蔡源小学校本课程《怀旧中国风——蔡和脸谱》出版,呈现出浓厚的“蔡和文化”特色。“蔡和器乐”和“蔡和脸谱”还分别在浙江电视台1818栏目播出。

我们深深懂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前提,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与文化的力量,对师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今后,我们将以创建星级美丽学校为载体,通过实施“美丽校园、美丽课程、美丽教师、美丽学生”四美行动,进一步提升学校静态文化环境,丰富学校动态文化活动,建成学校立体课程体系,让学校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育人芬芳!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