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教育信息2009第12期
遂昌教育信息
第12期
(总第178期)
遂昌县教育局办公室编 2009年11月23日
教育新闻
我县召开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会议 2009年11月20日上午,我县“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会议” 在县政府二楼会议室胜利召开。县人大梅伟建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张起平副县长、县政协包志华副主席出席会议。发改、教育、建设等11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大柘、石练、王村口、金竹、湖山、黄沙腰等14个乡镇的主要领导和有关学校校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蓝水林副主任主持。
会议听取了教育局谢秋鸣局长关于遂昌教育“2525”规划和民族中学建设情况的汇报,张起平副县长作了做好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的动员讲话。张起平副县长强调,各乡镇、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全力以赴做好这次我县部分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实现我县农村初中迅速向城区集聚的目标。
会议要求各部门、各乡镇要做到宣传在前、动员在前、沟通在前、协调在前、预案在前,确保民族中学建设工程按期完成,确保师生平稳过渡,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顺利实施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
会议还安排参观了民族中学,到会的部门、乡镇代表还对民族中学投入使用的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对共同做好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作了表态发言。(雷土松)
工作指导
在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遂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张起平
遂昌县民族中学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校园占地71258平方米,建筑面积42447.15平方米,学校拥有教学楼、学生宿舍、师生食堂、体艺馆、行政综合楼、教师宿舍、室外运动场地和滴水景观等标准化的设施,学校设计规模为48个班, 可容纳2400名学生。历时近三年建设,2010年春季将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部门、乡镇解放思想的成果。为尽早发挥民族中学的作用和功效,实现农村初中迅速向城区集聚,推动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发展。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校布局调整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国各地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建设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初中学校规模不少于18个班”的要求,各地政府及时制定了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进行了第二次规模较大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3年以来,国务院、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了部署。
多年来,我县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则和要求,通过撤并、集中和九年一贯制办学等措施,在全县深入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4年,我县成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县,当时小学有466所,初中26所,高中4所;1996年,我县顺利通过“两高”普九,小学为244所,初中为21所,高中为4所;2008年,我县再次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县复查验收,目前,我县有小学26所,初中7所,中心学校(九年制)4所,高中2所。
然而,随着近年来“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凸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再一次摆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我县教育现状来看,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资源也比较分散,不利于有限资源的效益发挥。尤其是初中学校布局与本市其他县市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县初中校均学生668人,特别是在180—500人之间的小规模初中有7所,进县城就读初中学生比例只有50%左右,已大大的落后于我市兄弟县区。为了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我们在民族中学建成投入使用之际,开展农村初中布局调整,这对于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遂昌,全面推进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学校布局调整是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从总体上来看,我县当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规模、师资、设施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导致了新的社会不公。这次利用民族中学建成,开展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尽可能使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二是学校布局调整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我县在“全民办教育”方针指导下,形成了乡村办初中、村村办小学的格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成本投入过大、财政负担加重、办学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代经济理论启示我们,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使生产成本下降、效益提高。我们必须学习借鉴这一市场运作方式,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增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讲:学校布局调整,一方面可以使教学仪器设备等硬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教育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师资等软资源,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布局调整又能使教育资源流向集中,形成一个相对聚集的教育资源群体,既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传播辐射和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学校布局调整是改善学校管理、创造良好教书育人环境的需要。据统计,目前我县不足300人的农村初中有5所,占全县农村初中学校数的二分之一,最少的是王村口初中只有176人。学校规模小,师生人数少,设施落后,学校管理粗放,办学效益极低。据县教研室每年开展的学科抽测统计分析,部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已经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的影响了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实施布局调整之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师资力量配置相对充足,教育教学机构设置齐全,一些好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具备了实施的条件,学校管理就会更加规范,更加精细到位。同时,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相对集中,班额设置更趋合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有利于在班与班、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各种竞赛和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奋发上进,改善教育氛围,增强育人功能。
四是学校布局调整是推进我县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根据《遂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东进西拓”发展策略,形成“一城三区”的城市结构,即:产业向东城区和云峰区块发展,人居向西城区发展,城市由早期的单中心点状发展至多中心带状结构。因此,开展农村初中学校布局调整一方面可以将大量学生集聚到城区,形成一个较大的学生群体,扩大城区规模,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拉动城区经济发展,有力促进“东进西拓”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农村儿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从根本上提升城区品位,促进城市化建设。因此,学校布局调整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助推器。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任务
开展这次部分农村初中学校布局调整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勇气、魄力和热情,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详实的措施。在具体落实上,既要统筹兼顾抓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抓关键。具体讲,当前要抓紧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底,进一步明确工作方案。这次农村初中学校布局调整,我们将现在十一所初中调整为遂昌二中、遂昌三中、民族中学、金岸中学、遂昌四中等五校办学的格局。
围绕这一目标,相关的各部门、乡镇要通力协作、鼎力支持,教育部门要搞好调查摸底,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特别要对因布局调整带来的诸如领导班子调整、教师优化重组、撤并后空余校舍处置以及教学设施配置等问题要及早着手进行运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和教师队伍稳定,确保明年春季开学后学校能正常运转,确保教育资产不流失。相关乡镇要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对本乡镇的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按时报名上学。
(二)有效整合资源,保护利用校产。实施布局调整后,一些学校将要被撤并,撤并学校的资产如何处置就成了一件大事。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农村中小学闲置资产处置管理意见》的要求,遵循“资源最佳利用、资产保值增值、教育最大收益、归属就近学校”的原则进行。可用于发展当地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或建立素质教育基地等教育事业的校舍校产,由教育局统一调配使用。对调整中涉及到学校的办公用品、图书、仪器、电教设备、课桌椅、档案资料等学校能动财产,按照“物随生走”的原则,由教育局统一调拨使用。原有初中学校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如茶山、菜地等都要做好统一管理,如果当地小学没有的要给小学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实习基地,或者成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乡镇、村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其收回或占用。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坚决杜绝校产流失或因撤点而闲置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好现有校产,做到物尽其用。
(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布局调整实施后,民族中学的校舍安排、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安全教育、人员配置、学校制度等等都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的课题。教育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管理为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布局调整后学校的整体优势,扎扎实实做好民族中学的各项管理工作,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升办学效益,真正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作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保证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任务落实到位的前提。各部门、乡镇要加强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组织和工作机制。
二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把布局调整中涉及本部门的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增强大局意识,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关心学校布局调整、支持学校布局调整的工作合力。各乡镇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学校布局调整作为乡镇年底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教育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科学分工,主动与有关部门、乡镇沟通协调,具体组织实施好布局调整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相关乡镇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党员的作用,遵循零距离的服务理念,深入乡村,走进农户,摸清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早发现问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做深做透,确保社会稳定,切实把布局调整这件好事办好;发改局要做好布局调整规划的宏观监控及具体项目的审核和向上争取资金等工作;财政局要做好布局调整所需经费的审核、补助及校产处置工作,保证布局调整经费落实到位;建设局、电力局要确保民族中学的供水供电,并于年底前完成民族中学的电力、供排水施工问题;交通局要及早研究落实好民族中学到县城及就读的农村学生回家返校的交通问题;安监局、公安局以及公安交警部门要与农机监理部门联手加大对农用车辆接送学生的查处度,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卫生局要做好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等应急工作。对在此次布局调整工作中不负责任,造成群众情绪不稳定的部门、乡镇领导和有关人员,要坚决实行责任追究。
三要用心做好群众工作。布局调整涉及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和宣传发动工作,是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实事求是地讲,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目前,我们的干部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家长也有一定的担心与顾虑,这些思想障碍,需要我们认真、细致、积极、主动地去疏通、去化解,任何的等待观望都将会影响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进程。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各种媒体要提前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我县目前初中学校“小、散、差”的弊端,积极为布局调整工作宣传造势,并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各乡镇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讲政策、看发展、算投入、比效益”等方式,正面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用心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理解和支持,力促上下一致,左右同心,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闻链接
遂昌县民族中学基本情况介绍 遂昌县民族中学于2007年10月开工建设。办学规模为初中48个班,可容纳2400名学生,学生全部住校,校园占地71258平方米,建筑面积42447.15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481万元。学校主要建筑有: 1、教学楼 普通教室48个、教师办公室8个,专用教室25个、准备室10个;2、行政综合楼 一层合班教室2个、教研室8个,二层图书阅览室800平方米,三四层行政办公室18个、活动室2个;3、食堂(锅炉房、浴室)5千平方米;4、学生宿舍(8人一间,每间有卫生间)男生楼162间、女生楼160间;5、体艺馆 有舞台、篮球场、看台;6、教师宿舍85间(每间有卫生间);7、室外运动场地 300米塑胶运动场1个、篮球场7个、排球场4个;8、滴水景观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