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以人为本 注重情感管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理念,在中学的管理中,要做到创新强效,则学校的管理也必须“以人为本”,暨要以被管理者为主体,更多地关注学生、教职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关注人的个性和内在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个性得以不断的完善。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在管理中注入人文理念,体现管理的人情化,注重情感的投入。
一、 优化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自身形象,行“不言之教”,重视仪表、情操、修养、品德等,有高尚的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其次是要严于律己,坚持原则,具有自尊的廉洁形象。再次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此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养,要拥有一颗平等的心,不居高临下,对待教职工不分高低贵贱;要宽厚待人,对教职工不恶语伤人,不讽刺挖苦;要善于采纳有益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校长还要充分了解教师的想法,要多和教师接触沟通。校长要有容人之量,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去管理,尽最大可能的消除学校管理中的不和谐因素。
二、 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民主管理
(一)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的发展事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的发展事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关注教师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核心。由于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里特点,决定了学校管理不能仅仅重视制度建设,而忽视教师自身。教师为了教育人、培养人而不断地在奉献,他们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访问家长、找学生谈话等,可以说教师的工作是很繁重的。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需要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尊重,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信任教师,处处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做到情感管理。
1.真诚平等,相互理解。在情感管理中,管理者要有热心和诚心,“情”中带有亲切感。管理者与教师在情感上是紧密相联系的。对待教职工要以情感人,用深厚的亲切的“情”与教师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教师的心扉,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得到支持。
2.欣赏包容。在教师管理中,校长要常常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感受教师取得的成绩,看重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地、适度地加以赞赏和肯定,对其好的表现要“看在眼里,记在欣赏,挂在嘴边,落实在行动上”。人总难免犯错误,作为校长不能对错误纠缠不放,更不应夸大,这样会适得其反,使犯错误的人产生逆反心里。
(二)以学生为本,推动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生命意义所在
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学生的发展必须放在第一位,任何人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作为代价。以学生为本,注重情感管理,推动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根本生命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要围绕教学转。而教学的根本目的又是育人,因此学校一切工作要围绕人转,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1.情真意切,情感交融。在学生管理上,要在“情”字上下功夫,变无情管理为有情管理,设法创造一种以情感沟通为基础的心里效应。有了情感沟通才能有同情、有理解、有爱心、有热情,它在学校中能起到增加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在同情的同时,理也应该讲的透彻,才能令学生心服口服,以理服人。“理”是心灵沟通的支点,理到深处体现情。在管理中,既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里,使其思想合乎逻辑,行为合乎正确的规范,能够重“理”,又要使得管理合乎科学性和平等性,做到讲“理”。
2.心中有情。学校领导、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坚持以德润他人之德,即以德化人、以德治校。德是心里共融的催生素,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不但是师生之间沟通的途径,也是巩固心里共融成果的保障因素。在日常工作中,多一点大度,少一点狭隘,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这样才能以一种无形的情去感染学生。
总之,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对教师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学生倾注最博大的爱,强化情感管理,从而推进学校不断发展。
a.面向全体学生。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三十多位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面向全体就是要使“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其核心就是要做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在宏观上,我们制订政策,形成制度,都要以面向全体为基点,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享有平等教育,着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在微观上,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关怀要平等地撒向每一名学生,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b.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按教育规律办事、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校以“率”为标志的各种指标的提高应该是顺利发展、水到渠成的;如果反过来,夸大了分数和“率”的意义甚至把学生变成“应试机器”,不惜违反教育规律去打造一个高的“率”,其危害性自是显而易见的。要分数但又不要死盯着分数,对学生管理适度,营造了一个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从“率”中跳出,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着优质教育,学生才能确实享受了正常教育的福泽,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也都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c.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改革评价方法”,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智力品质差异和学习类型差异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到心理压力不大的教育,因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d.彰显学生个性。个性是指各个不同的学生具有的生理、心理、社会属性等多方面的个别性、独特性、特殊习惯。传统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存在。而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必须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为只有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挖掘良好个性。其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制力、独立性等。第三,要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人格是个性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沉淀和凝聚,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学校一切工作都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特定的情况,创造机会,提供形成学生独立人格的条件。第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个性才能充分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