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 加强管理 促进成校长足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则离不开农村成人教育;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就必须明确目标,加强管理,使乡镇成技校健康稳步发展。
一、坚持办学方向,明确乡镇成校的目标和任务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逐步把乡镇成校建成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民技术(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建成全新、开放、交互式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建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乡镇成校的根本任务是,普及与推广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都市农业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培养高素质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新型劳动者和初、中级农业技术专门人才。乡镇成校的基本任务是:
----积极推行“双证制”教育,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机制。对农村初、高中学生开展引导性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全员参加“阳光工程”培训;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做好转移培训,取得“双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面向第一产业、面向现代农业培训技术人才。坚持常年办学,长短结合,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有计划地进行初、中级技术教育,举办多层次、多规格、多门类的培训班。
----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进城务工农民“进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农民工文化学历和职业技能素质。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好农民工培训基地,建立好农民工社区教育培训网络,采取随班就读、日班、夜班等灵活的培训方式,面向农民工开展中、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农民培训网络平台。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与农科教结合。积极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把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燎原广播电视教育等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乡镇成校,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建设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平台。
----积极推行乡镇成校公司制改革。在乡镇成校项目基地建设中,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尝试政府扶持、民间参与、教师入股的股份制经营体制,创新“项目+基地+成校+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贴近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在种植、养殖、加工业的引进、招商上寻找生产点,朝着“经营有目标、项目有效益、活跃市场、方便群众、增加收入”的目标迈进,取得较好成效。在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下,实行农、科、教有机结合。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并大面积推广。
----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健全覆盖城乡的培训网络。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教育网络,构筑农民终身学习平台。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当地政府统筹安排下,积极参与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扶贫工程”,“创业工程”,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职业技术、劳动法规、交际礼仪等培训,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
二、改革管理体制,促进成技校的进一步发展
1、改革管理体制。乡镇成校建设应实行“乡镇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的领导管理机构为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下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学校制定工作规划和措施,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帮助学校实施工作规划;筹措办学经费;统筹农业、林业、水产、乡镇企业等有关部门负责各自职能范围内的有关服务工作;选用或聘用专兼职教师;研究解决办学和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乡镇成校的综合管理。
2、改革办学机制。乡镇成校应把教育优势、科技优势和农技推广优势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农业、农民、农村的新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推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形成农民与成校、成校与企业、企业与新农民之间双向需求、双向结合、双向参与的新机制。
3、改革办学模式。逐步探索多种形式的学校重组、嫁接、改制及校企联合模式,把学校建成经济实体,办成科技型企业;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学校办成具有“示范、培训、推广”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
4、改革经费筹措体制。建立地方财政投入、收取服务费、经济实体创收、教育部门奖励补助,社会捐赠助学,教师入股等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体制。学校至少有1至2项创收项目;提倡金融机构为乡镇成校提供贷款,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教育行政部门对办学成绩突出的乡镇成校给予奖励补助;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乡镇成校规范建设中的校舍及重大设备的添置由政府专款解决。
三、健全完善体系,增强乡镇成校的服务功能
1、构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县职教中心、中心成技校、乡镇成技校三级培训网络,以县职教中心培训为龙头,充分发挥规范化中心成技校培训的主体作用,乡镇成技校的基层作用,普通中小学培训的辅佐作用。按照“围绕资源搞开发,围绕市场上项目,围绕项目抓培训”的原则对农村从业人员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
2、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参与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扶贫工程”,“创业工程”,整和县内职业及成人教育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乡镇成人学校+职业学校+企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学校加强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横向联系、纵向沟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社区经济、科普、文体活动、综合治理等工作,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乡镇成校的师资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生产、交际的环境迅速改变,对乡镇成校办学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快、更多的要求。乡镇成校需要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应变力强的领导班子和事业心强、胜任教学、专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改革学校校长、专职副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校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兼任,专职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任命,负责学校日常工作,并配备相应的校务、教务管理人员协助专职校长开展工作。逐步建立专职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让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同志担任专职校长,实行校长任期制。
2、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校长负责制、全员合同聘用制、教师资格制度和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制定优惠政策,有计划地接纳农、林、畜、水等专业的专、本科优秀毕业生到成校工作,鼓励教师业余进修,鼓励和支持各成校向社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充实专兼职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