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心里 希望在脚下
故事一:1个和9个。
半山小学有9个老师,天天吃饭、上课、晒太阳,端着水杯说事、聊天,日子本来过得很平静。
上级见半山小学9个老师教5个班,心血来潮让他们请个代课老师,每月只有300块钱,寒暑假不拿工资。
300块钱一个月,鬼才来。9个老师月月八九百块,都不够用。
但真有人来,叫阿梅,她家里穷,还带着孩子。9个人都笑。
据说阿梅只读到初二,9个人又笑。看这教育局弄的,300块钱,不如每人多上两节课,分了。
但想归想,谁也没明说。谁肯为300元钱折腰?分到手里,也只抵得几个烟钱。
300块钱的阿梅,说来就来了,也正儿八经地上课,改作业,管学生,和900块的老师平起平坐。
日子开始不平静。因为只读初二的阿梅教书仿佛是博士后,300块像拿了3000块。学生都围着阿梅转,一个个笑得小太阳似的,成绩一个劲地长。9个科班出身的老师彼此照面,都是说不出的尴尬。
日子真是不平静,高谈阔论忽然少了很多味道。阿梅只得300块钱,还是教育局发的,但9个老师都像阿梅抢了自己的钱似的,都冷冷地躲着阿梅。
好在这样的日子只过了半年,上面分来一个大学生。大学生一脚戳在这山旮旯里,生生把个阿梅挤走了。
学生昏天黑地地哭,9个老师莫名其妙地笑。什么世道,还是硬本本的饭长。
平静又回来了,太阳又晒得有趣起来。
大学生工资一千多,却不满这里,天天阴着脸上课,有时干脆不上。学生听他的课如听天书,都想着阿梅老师,成绩像割韭菜似的,一茬一茬地倒。
9个老师却奈何不了他,他的本本硬,工资多,不像300块的阿梅。误人子弟,那是教育局的事,不是老师的事。
9个老师只是气,凭什么混日子也得一千多?这日子真是没法平静!
大学生也有自知之明。他不知怎么找到阿梅,让阿梅替他上课,把工资都给她。他自己,却跑到广东去了。
阿梅不要一千多,她只要有课上就很高兴,学生们也很高兴。这比什么都值。
阿梅最后只得700块,是大学生坚持给的。剩下的,都归了学校的小金库。说好了,小金库只9个老师分,阿梅不分。
走了一个人,来了一个人,课没多上一节,工资却平白无故长了,真是好事。9个老师照样吃饭、晒太阳、喝水、聊天,心里隐隐地笑,盼着年终来临。
钱,真是个奇怪的东西。
可是这样平和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一个消息打破了半山小学的平静——那个连小学生都教不好的大学生进了一家公司,据说一个月工资就5000多元。
9个老师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傻——人家在外面发财,自己还傻乎乎地帮他守着“铁饭碗”,真是傻得不能再傻。
于是大家愤然,连夜联名写信,反映大学生擅自离岗事件,强烈要求教育局作出处理,否则也要让自己的老婆孩子代自己上课去。9个老师以为教育局出面,大学生一定得回来和自己同甘共苦。可是他们很失望,大学生根本不想回来,教育局只好将他除名了事。
发生这样的事,教育局对半山小学大为恼火,认为花300块钱请一个代课教师根本没必要,所以阿梅只好第二次离开她喜爱的讲台。
1000块没了,小金库没了,阿梅走了,9个老师又回到先前的日子。但奇怪的是,9个老师的心情出奇的好。
半山小学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反思:故事里有许多人物、许多情节,我们单讲阿梅。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阿梅,为何能那么让学生眷恋,“教书仿佛是博士后”,学生“成绩一个劲地长”,关键就在她爱学生,喜欢这份工作。爱是由骨子里滋生出来的伟大的力量;爱是师生之间那份刻骨铭心情感粘合剂。它能使许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使理想变为现实。在我们的工作中,是多么需要我们的老师爱教育如命,视学生如子。
结论:爱是工作的原始驱动力。
故事二:“38滴型”焊接机
许多年前,美国兴起石油开采热。有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也来到了采油区。开始时,他的本职工作是检查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完全,以确保石油被安全地储存。石油罐通过输送带被移送至至旋转台上,然后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最后,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监控这道工序,每天如此。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枯燥的工作。
青年心里很不平衡:我那么有创造性,怎么能只做这样的工作?于是便去找主管要求换工作。没料到,主管听完他的话,只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
那一瞬间,他涨红了脸,真想立即辞职不干了,但考虑到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好忍气吞声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回来以后,他突然有了一个感觉:我不是有创造性吗?为何不能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起来呢?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青年人在机器百次重复的动作中,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一定会滴落39滴,但总会有那么一两滴没有起到作用。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将会节省多少焊接剂?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研制出了“37滴型”焊接机。但是,用这种机器焊接的石油罐存在漏油的问题。他不灰心,很快又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既解决了漏油问题,同时每焊接一个石油罐盖都会为公司节省一滴焊接剂。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给公司每年节约5亿美元。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掌控美国石油业的石油大亨——约翰·D·洛克菲勒。
评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既然无法选择,就愉快地接受被选择,任何牢骚、消极、懈怠只能是害人误己,唯有把该做的工作当作不可推卸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责任胜于能力,责任就是机遇就是对尽职尽责的最好诠释。在日常工作中,只有把尽职尽责看成是自己的使命,尽心做好每一件小事,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善作善战,最终才能得到命运的垂青,机遇的惠顾。上课不迟到一分钟,随手关水龙头,及时锁上教室门,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堆垒出我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也只有将小事做细做实,才能在平凡而繁琐的工作中有所创新。
结论:创新、成功蕴含在尽职尽责中。
故事三:永远不下山。
在西藏的边远山区的半山腰上住着一群藏民,他们住的是泥巴堆砌起来的简陋房子。春、夏季节,暴雨及衍生的泥石流往往倾刻间将他们的房子冲得无影无踪。政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规划安置土地,拨给安置经费和救济款,想让他们在安全地带建起住房,扶助发展。冬季派人前去检查,却发现他们又住到半山腰上自己再造的简陋泥巴房里,蜷缩在墙根下晒太阳、烤火、聊天。深入调查发现:安置经费与救济款都被他们喂了嘴巴,而且都在等着来年暴风、泥石流的再次光临。政府是拨了一次又一次的类似专项经费,可他们还是住在半山腰上,就是不下山。
解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无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的人注定是要被历史淘汰的。我们常说我们地大物博,仿佛这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仿佛这就可以高忱无忧。日本是个岛国,在这弹丸之地,要想生存,就必须有极强的危机意识。广岛亚运会退场时,能容纳六万人的场馆竟没有一张废纸。于是外国媒体高呼:“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看看我们的奥运会,“十·一”国庆升旗以后的场地,那是满地疮痍,废纸成堆,随风起舞。为什么说一些公务员办事效率低下?就是没有危机感,据说公务员每年的辞退率仅为0。05%。而企业却是其三百倍。发达地区发展原因就是他们有危机意识,来去匆匆。比尔·盖茨一直告诫自己:公司距破产只有18个月。没有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
结论:危机促使人发展。
学校要发展,教育要强盛,只有全体教书育人者从心底爱学校、爱教育、爱学生。在尽职尽责的工作中,在有一定危机意识的状态下,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