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工作思路摭谈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正逐渐告别工业时代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涤着地球村的角角落落,谁都无法否认,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谁如果在世纪初就落后于改革的大潮,谁就会丧失一个世纪的发展机遇,所以各个国家都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上用足了劲,以赢得发展优先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而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所以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尤其凸显出其战略意义。对于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农村中小学来说,新时期工作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今后的规划与经营中,不可忽略以下几项工作:
一、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奉行这样的理念,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坚信他们潜力无限、发展无限,只要我们提供了学生学习成长所需要的时间与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里展示自己的才能。
所以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因为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为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作好准备;复习是学习之母,它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并锻炼他们的能力。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落实到行动上,并养成习惯,同时还要做好统筹安排,全程管理工作,起始年级人人过关,段段过关;过渡年级着力中差生,分层辅导、滚动推进、补差补缺,促进全面提高;毕业年级侧重中优生,培优拔尖,发挥龙头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体育、艺术、学科、技能、微型课程等校本课程开发,让他们走进社会融入大自然,参加一系列活动,根据自身的自我意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素质得到提高。校本课程一般都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轻松愉快,不厌不倦的情绪,使得国家课程的基础知识为校本课程的活动创造了条件,而校本课程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娱乐了心情,树立了信心,活泼了思维,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两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进整个学校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教师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所以能不能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应该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凡事同教师商量,大到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小到校园景点的设计,都征求老师们的意见,所有规章制度的出台,都将经过教师们的反复讨论,再颁布施行,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把教师爱校情感熔铸在对学校发展的热切关心和对事业执着追求上。
对教师培养使用时,我们明白,只有整个教学过程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复习、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能按标准、上规范,终端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分别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备课组活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复习考试”等系统的教学规范,做到处处认真,步步到位,从而保证教学的过程控制,使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用心钻研课标教材,专心学习教育理论,尽心培养全体学生。
另外,学校不仅从生活上关心教师,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关心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给予学习提高的机会,教师对知识的需求特别强烈,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成立读书协会,鼓励教师自学成才,参加教改科研,举行教育科研沙龙,共商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请教师为办学生金点子、写读书笔记、科研文章、著书立说,为教师提供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听专家、知名学者讲学,指导承担现场观摩活动。参观先进学校等方式让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教师不满足现状,树立更高的工作目标,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使教育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书匠型向学者型转化。
三、培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遵循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校园文化的竞争。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校园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景点、花园、草坪、竹林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美丽的校园方能塑造美丽的心灵。我们力争建设好融情趣、个性、艺术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使物质文化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发挥育人的作用。
没有规范不成方圆,我们将依法治校,在与全校师生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希望通过长期的磨合,日积月累,相沿成习,形成传统,从而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核。我们的理念就是“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未来”。这种精神文化塑造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如教师塑型工程,校旗、校微、校歌的制作,校树、校花的确定,各种活动的发展,均把这种精神文化在校园中积淀下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来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在孕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学校行为场”。通过落实创意有效的措施将学校构建成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一个幽美的环境世界。如果条件成熟还可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或ISO9000认证,以提高学校美誉度。
四、打造教育网络
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从政府的怀抱中跃入了教育市场的汪洋大海,学校自己将学会在波涛涌的风浪中搏击,我们必须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成立家教辅导中心,与家长们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在不违反原则,不损害学校利益的情况下,当地单位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学校将全心全意的帮助。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德育教育基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甚至通过他们的帮助,发展校办产业,以反哺教育。借助家长和社会的力量,使自己的学校锦上添花。
最后,我们坚信,我们的学校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向一切先进学习,广泛借鉴,潜心经营定能成为农村知名学校。同时,我们极具潜力的教师、校长以“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未来”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教育科研实践,使其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而成熟,逐渐成长成学者型、专家型的名师名校长。我们的学生也成为能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能为社会主义社国文明富强添砖加瓦的复合型、通用型、能创业,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从而成为一个能担当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不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一、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奉行这样的理念,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坚信他们潜力无限、发展无限,只要我们提供了学生学习成长所需要的时间与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里展示自己的才能。
所以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因为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为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作好准备;复习是学习之母,它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并锻炼他们的能力。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两个环节,让学生落实到行动上,并养成习惯,同时还要做好统筹安排,全程管理工作,起始年级人人过关,段段过关;过渡年级着力中差生,分层辅导、滚动推进、补差补缺,促进全面提高;毕业年级侧重中优生,培优拔尖,发挥龙头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体育、艺术、学科、技能、微型课程等校本课程开发,让他们走进社会融入大自然,参加一系列活动,根据自身的自我意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素质得到提高。校本课程一般都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轻松愉快,不厌不倦的情绪,使得国家课程的基础知识为校本课程的活动创造了条件,而校本课程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娱乐了心情,树立了信心,活泼了思维,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两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进整个学校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教师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所以能不能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应该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凡事同教师商量,大到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小到校园景点的设计,都征求老师们的意见,所有规章制度的出台,都将经过教师们的反复讨论,再颁布施行,充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把教师爱校情感熔铸在对学校发展的热切关心和对事业执着追求上。
对教师培养使用时,我们明白,只有整个教学过程中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复习、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能按标准、上规范,终端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分别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备课组活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复习考试”等系统的教学规范,做到处处认真,步步到位,从而保证教学的过程控制,使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用心钻研课标教材,专心学习教育理论,尽心培养全体学生。
另外,学校不仅从生活上关心教师,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关心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给予学习提高的机会,教师对知识的需求特别强烈,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成立读书协会,鼓励教师自学成才,参加教改科研,举行教育科研沙龙,共商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请教师为办学生金点子、写读书笔记、科研文章、著书立说,为教师提供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听专家、知名学者讲学,指导承担现场观摩活动。参观先进学校等方式让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教师不满足现状,树立更高的工作目标,更加积极主动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使教育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书匠型向学者型转化。
三、培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遵循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校园文化的竞争。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强而有力的校园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景点、花园、草坪、竹林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美丽的校园方能塑造美丽的心灵。我们力争建设好融情趣、个性、艺术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使物质文化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发挥育人的作用。
没有规范不成方圆,我们将依法治校,在与全校师生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希望通过长期的磨合,日积月累,相沿成习,形成传统,从而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核。我们的理念就是“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未来”。这种精神文化塑造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如教师塑型工程,校旗、校微、校歌的制作,校树、校花的确定,各种活动的发展,均把这种精神文化在校园中积淀下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来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在孕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学校行为场”。通过落实创意有效的措施将学校构建成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一个幽美的环境世界。如果条件成熟还可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或ISO9000认证,以提高学校美誉度。
四、打造教育网络
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从政府的怀抱中跃入了教育市场的汪洋大海,学校自己将学会在波涛涌的风浪中搏击,我们必须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成立家教辅导中心,与家长们搞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在不违反原则,不损害学校利益的情况下,当地单位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学校将全心全意的帮助。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德育教育基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甚至通过他们的帮助,发展校办产业,以反哺教育。借助家长和社会的力量,使自己的学校锦上添花。
最后,我们坚信,我们的学校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向一切先进学习,广泛借鉴,潜心经营定能成为农村知名学校。同时,我们极具潜力的教师、校长以“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为每个孩子创造幸福未来”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教育科研实践,使其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而成熟,逐渐成长成学者型、专家型的名师名校长。我们的学生也成为能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能为社会主义社国文明富强添砖加瓦的复合型、通用型、能创业,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从而成为一个能担当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不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