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和理想的平衡中追寻
一所学校的魅力,扎根于他对教育的认知与追求。教育是理想的,但教育又是现实的。只有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把握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放眼未来,追寻教育的真谛和灵魂,学校才有可能获得独特的存在,进而实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为此我校提出了 “爱妈妈、爱读书、会扫地”的办学理念。现将它解读如下:
一、 爱读书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有书香的地方,所以学校更应该有爱读书的人,应该培养一批有书卷气的人。它可以分为三层含义:第一层:喜欢读书,对书产生情感;第二层:喜欢读经典,培养高雅的读书情趣;第三层:尝试读生活之书,学会思考。
第一层:喜欢读书,对书产生情感。这是“爱读书”的最低层次要求,学校理应先培养起学生对书的热爱,看到书就有一种好感,而不只是对教科书、教辅材料有兴趣。只有学生爱书了,才可以来谈读怎样的书,如何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第二层:喜欢读经典,培养高雅的读书情趣。这是“爱读书”的中级要求,当学生对书产生了情感,那么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去读经典,培养学生高雅的读书情趣。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我以为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阅读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我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苦难的从容,因此无法拥有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们认为学生要读一些被专家考验过的经典名著,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样才能更能拥有一种高雅的读书情趣。
第三层:尝试读生活之书,学会思考。“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71页)学校要完成教育理智方面的任务,显然只读文字之书是不够的,应该把生活之书带进我们的学校,带进我们的课堂,引导学生尝试着去读生活之书。可以说这是一部大书,阅读它需要很大的智慧,需要不一般的思考力。学校要是能结合文字之书教会学生阅读生活之书,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受益是一辈子的。
二、爱妈妈
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学做真人的第一步就是学会“爱”,从“爱自己的亲人” 开始。于是,我们提出了“爱妈妈”的理念。它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尊敬长辈,爱自己的亲人;第二层:学会感恩,牢记自己的“根”;第三层:爱妈妈一样爱着世界,拥有大气包容的胸怀。
第一层:尊敬长辈,爱自己的亲人。我们经常说要尊敬别人,可是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长辈都不会尊敬,那他又如何去尊敬别人呢?将来走向社会时,又怎么能够礼貌待人,尊重领导和同事,与大家团结协作,完成各项任务呢?所以我们认为“爱妈妈”的第低层含义应该就是尊敬长辈,爱自己的亲人,从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这使得我们教育更容易,同时效果也更长远。
第二层:学会感恩,牢记自己的“根”。妈妈是我们所受恩惠的开始,也是我们所受恩惠的代表。我们应该牢记对我们有恩的人,牢记对我们有恩的土地,牢记对我们有恩的一切。对我们有恩的一切就是我们的“根”,母亲是根,母校是根,家乡是根,祖国是根……我们要学会感谢,感谢对我们有恩的一切。
第三层:爱妈妈一样爱着世界,拥有大气包容的胸怀。“爱”的最高层应该是一种“博爱”,能像爱着妈妈一样爱着这个世界,心中能包容下世界,也就是拥有一种大气包容的胸怀。可以说人的快乐,取决于他们的胸怀宽广。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只要认清了现实,你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哭着生活,也可以选择笑着生活。我们需要有选择笑对生活胸怀。我们认为最大的美德莫过于大气包容的胸怀!
三、会扫地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会扫地”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这是一个社会人所应该有的观念、行动和价值创造,我们学校提出“会扫地“的理念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从小事做起;第二层: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第三层:遵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追求精神的自由。
第一层:从小事做起。一个人不管如何总是要从小事做起,小事都不会做,不愿做,又怎能做大事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我们一些同学在离开教室时,明明看见教室里已经没有人了,可他就是不会随手把电灯、电扇关掉,任由电力浪费,怎么能相信你长大了会爱惜公物,爱护国家财产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意思,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第二层: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扫地”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劳动。为什么学习要提“会扫地”这样的理念?其中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学生尊重劳动,在学会它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同时尊重普通劳动者,更要让学生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让学生在平凡的事情中感受不平凡的价值。
第三层:遵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追求精神的自由。“会扫地”可以说是一种学校规范的要求,当然它也是一种价值创造的过程。一个“会”字,就是一个无止境的追求,如何才算“会”?我们的标准可以不断丰富,一开始能拿起扫把扫就可算会,接着还得扫得干净才算会,那更高要求呢?要是不用扫把扫就干净,那不就是更深一层的“会”吗?但是我们都只能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去追求更高的“会”标准的,这个基本要求就是“干净”。于是,我们把“会扫地”作为一种理念提出来,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懂得,要追求一种创新,一种自由,首先的在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来完成,否则那就是无价值的追求。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规范就是法律,作为一个中小学生的基本规范就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在规范的前提下,去追求个性,去追求精神的自由,去创造新的价值,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我们虽然对“爱读书、爱妈妈、会扫地”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分层解说,但是每层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是相互牵连的,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完全割裂地去渗透,而只能在整体的情况下,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