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教之旅(一)
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踌躇,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有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定夺,于是一次次地错失良机。弟子们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但是把眼前的那一穗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眼前的麦穗是什么?就是在我们身边匆匆经过的一个个机会。真正成功的人,肯定是一个目标明确并愿意为之奋斗而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有许多时候,机会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但觉得可能还有更好的机会,或者因为畏难情绪的作怪,或者因为平时缺少积累、实力不够而错失了良机,到头来除了拥有一大把年纪外,其余则两手空空。回首自己15年的从教经历,我深深感到:只有平时努力不懈并且机会来时能牢牢抓住的人才可能会成功。
我是1993年8月分配到王村口镇中学的。走上教师岗位并不是特别的乐意,心底里对教育产生了一些抵触,觉得当教师没出息,在这么偏僻的乡下当教师更没出路,这样的情绪也带到了我的工作中,可是无论我怎么掩饰,始终没有逃过学生的眼睛。于是,有许多学生在随笔本上询问:老师你有什么事情不开心呢?我们好希望老师能开心地教我们。虽然是几句简单的话语,但我感到惭愧。我心里想不管怎样,都不能把情绪带给学生,学生是无辜的,而且自己也是老师们辛苦培养出来的,现在又怎么能抛弃学生呢?态度改变了,做起工作来居然不那么累了,感觉教育工作也有它的乐趣,而且这样的乐趣给了我莫大的满足感。
刚开始,我以为教语文很容易,只要按照教参认真教就行了。可是,一个单元下来,测验的结果让我目瞪口呆:明明是上课不止讲过一次的知识偏偏有很多同学做错。第一次,我感到了教书尤其是教好书的不容易。于是我虚心的向同行请教,并积极的去听同行的课,与他们讨论问题,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还重新拿起了读师专时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课本。认真的查找资料,学习当前语文界教改的一些做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每堂课都认认真真地上,上完之后,及时总结得失,争取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期末考试我所任教班级的语文平均分居然比其它平行班高出7分,优秀率、及格率都远远超过其他班级。为了钻研如何教好书,争取每一堂课都给学生以新意,让学生学有所得,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教学上。有时候,为了备好一堂课,苦思冥想好几天,甚至专门跑到遂昌向教研室借资料,向相关老师请教。还抽空到其他学校听课,博采各家之长。不管白天多少忙,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坚持读2000字以上的教育或管理理论的文章,几年下来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习了叶圣陶、陶行知先生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著;学习了于漪、魏书生、宁鸿彬、欧阳代娜、李镇西、程红兵等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和论文;学习了《人民教育》等刊物上介绍的湖南汩鲁、山东烟台等地的教育教学经验;学习了上海闸北八中刘金海校长的成功教育法,以及北京、天津等一些学校的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等。并做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通过扎实地钻研,不懈的努力,我的语文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的语文教学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行的好评,尤其是我教的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我上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