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成长
省教研室刘宝剑主任曾这般调侃:“朋友,你失眠吗?如果失眠,那你就看教育理论书籍。”失眠者是很痛苦的,吃安眠药固然是一种办法,但是有副作用。看书确实是一种好办法,当然不一定要看教育理论书籍。一盏孤灯,一杯清水,一本好书,这是俗人的仙境,更是校长难得的悠闲。“读书”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本次更是把读书提到了校长会的会议议程,这是对校长的引领,更是对校长的要求。记得张起平县长和谢局长在去年的校长会上说过类似于这样的话:“校长要少一些世俗气,多一些书卷气。”我想,这一次就是塑造新形象的校长的践行。
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一本好书。这一次我们读的就是刘宝剑主任、俞国娣校长、郜宴中校长的精华部分。读书的形式是多样的,读书机会的创设也是多样的,我们需要好好把握读书的机会。读过之后最好写一点心得。校长都很忙,很累,但是我想,再忙的人,思考的时间总会有的,而记录下思考的结果的时间也是会有的。
从去年3月份开始,本人着手做师生共写随笔的课题研究,这是一个新教育实验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至今年6月底,本人写下的教育随笔已达8万字左右,电脑录入的学生随笔也达3万余字。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有些心血来潮。那时,由于学校里请产假、病假的老师特别多,我要任教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而校长这个岗位对我来说又还很陌生,很累,很困惑,也很痛苦,甚至想放弃。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沮丧而又无助。迫不得已打开门却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风筝,看到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心里忽然有了触动,于是便产生了的第一篇教育随笔。而后我用尽可能快的时间申报课题。课题立项之后,就不得不一直写下去。而要写下去,就必须好好地教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我开始了对书的渴望,重新点燃了工作的激情。因为要写得精彩,必须活得精彩。就算是写得不够精彩,但也必须活得有内容。我活跃在课堂上,活跃在校园里,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交流,最关注的是几个智障儿童。有时也去教师那儿串串门,和老师聊聊家常,记下她们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有时间也去家访,和家长们聊聊。晚上时间没公事,就静下心来,读读写写,日子过得异常充实,随笔也就时断时续地坚持了下来。写教育随笔,不仅仅是记录一个过程,不仅仅是做读书笔记,而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和记录反思的过程,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慢慢地接受了校长这一角色,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我们都知道“没有一辈子的校长,只有永远的老师”。我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校长。最轻松的时候在课堂,最快乐的时候也是在课堂。始终站在教育的第一线,教其他老师不想教的班级。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不用写日记,但必须写随笔。批阅随笔其实就是与学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写随笔的过程。有位学生非常地幽默,在随笔中,他这样写道:“老师,我觉得生活是灰色的,痛苦总比快乐多,活着没多大意义。”一看到这类文字,凡是老师都会感到紧张,我用文字和他对话,希望他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几个回合之后,他居然这般调侃我:“老师,您的心思我明白,我也会快乐地活着,只是我觉得让您为我担心,您就会更加重视我,你上当了。”还在文章最后惬意地加上了“哈哈哈”三个子,他得意而又快活的样子跃然纸上。后来,他又给我出题了:“老师,如果您彩票中奖得了1.2亿人民币,您准备怎么花?”我说:“老师从来没有想过会有1.2亿。”他就是不满意我的答案,三番五次地文字交流之后,他最终投降了:“老师,我再也不去想那1.2亿的问题了,还是面对现实比较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一些女生多愁善感,多了一些不应有的忧郁,她们喜欢利用随笔倾诉,于是我就在批阅的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她们,我的文字成了她们的精神支柱。中考前一个月,我不再让她们写随笔,有个女生给我写信说:“习惯了写随笔,不写倒觉得郁闷。老师,给您写封信,期待回信。”要与学生对话,当然就必须去阅读,平时在阅读中积累下来的一些小故事和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会让她们深受启发。我经常会被学生“围攻”他们一大群人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着无关紧要而又非常有趣的话题,你再怎么不开心,也会被他们逗得开怀大笑。人生苦短,然后在很多时候却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和孩子沟通交流,和老师的对话,读书随感,工作上的困惑,人生的顿悟,以及课堂上转瞬即逝的精彩,构成了我的教育随笔的全部。通过随笔,我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现状和工作结果,我学会了更多地宽容,学会了善待别人。刘主任说得好:“校长是一场历练,因此多了些智慧与体悟。”我不聪明,但我愿意努力,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校长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