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同行
这里所说的“语”,指的是口语训练;“文”指的是阅读训练。“语”“文”同行也就是说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口语训练,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时提高。
泰戈尔说:"心灵永远从它的声音和寂静里探索如何措辞,正如天空从它的黑暗和光明里寻求语言一样。"的确,下功夫锤炼语言,会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上。因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是以语言运用为前提的,所以,根据教材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运用的训练,让学生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开展口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一)激说趣
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在获得好成绩的各种因素中,兴趣比重为25%,而学习的失效,缺乏兴趣占35%。所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的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笔者针对文章的特点,设计行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故事性强的一类文章《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可采用复述、讲故事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三顾茅庐》一文,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请学生借助表演,设计台词来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这个故事由于远离我们现实生火比较远,学生表演起来可能有些困难,笔者让学生先看一段《桃园三结义》录象,了解那时侯人们的动作,语言习惯,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了表演,自行设计台词。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可高啦!都纷纷琢磨起文章的词句,准备起来。学生上来表演时,动作做的有模有样,语言也符合人物的个性。下课了,还纷纷要求上台表演。这样以演以说代替分析,文章的规范语言不知不觉地被学生内化、吸收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又如描写祖国大好风光的一类文章,如《船过三峡》作者着重介绍了三峡山奇、水急、船险的特点,教师就可以利用当导游的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如说明文《新型的玻璃》一文,向我们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防盗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等五种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我们就可以利用“展销会”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二)找说点
教学中,教师除了确定好其他基本功训练点之外,理所当然也要善于寻找口语表达训练的点。有时可在备课过程中确定,有时也可在课堂上临时捕捉;同时确定训练的方向及要求。各训练点之间要相互联系,组成亦经亦纬的训练线,就能逐渐为学生交织成说话训练的网,教学就能有的放矢。
1.紧扣文章题眼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通过课题往往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阅读前,让学生识读课题后,说说题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释题能力,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思辩能力。指导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认识水平等情况,作出适度的点拨和提示。
2.巧用课文插图
插图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形象化,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方便,插图的内容又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因此他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凭借。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按一定顺序,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充分看图后,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主要意思,然后再结合初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图中的事物的,比一比自己的“说”与作者“写”的有哪些不同。这样先说后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先说后比”的过程,可以一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完善自己的表达。同时,不同的学生同说一幅画的内容,所用的方法和言辞自然有所不同,学生在听中可以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
3.填补文本空白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能使艺术品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其中的艺术空白,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如《挂两枝的孩子》结尾一段“ 王 老师知道了她的心事,找他谈了话。不久,小亮的两枝笔又挂起来了。”这里就有一个空白点: 王 老师到底跟小亮谈了什么话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的练习。
4.挖掘关键之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收益。文章中的人物品质、故事情节、事例哲理,情感内含等,一定会促使学生心灵震动,产生多种“思绪”,这是阅读教学应有的效应。尤其是在课文的动人处、矛盾处,深奥处,牵一发动全身,便于让孩子找到语言表达的内容,有话可说,容易调动孩子表达的积极性。不仅能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一举多得。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结束时,笔者用投影显示邱少云的画像,在悲壮的音乐声中,用低沉而又充满情感的语调诉说:“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在烈火中壮烈牺牲,面对这样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启发得当,渲染充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的说出了许许多多的心理话。
5.模仿典型段式
有些课文的自然段,短小精悍,示范性强,就让学生依照课文里的片段练习说话。如《黄山奇石》一文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种奇石,而且四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颇有示范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又列举了三种奇石的名称。在讲读全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同学们谁能学着书上介绍黄山奇石的样子,展开想象,也向大家介绍一下书上没具体写的奇石,也许你讲的比书上写的还好呢!”老师的鼓励,范例的引导,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有位学生介绍了“仙女弹琴”,他是这样说的:“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有位仙女正坐在石凳上,低头弹琴呢!那琴声可真动听,仿佛在赞美黄山那秀丽神奇的景色呢。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仙女弹琴了。”像这样的仿练,学生喜欢,而且效果好。
在确定说话训练点时应注意,定点要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向要明晰,该说点能培养什么相关能力心中要有数;要求应有坡度和层次,注意训练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三)理说序
口头表达能力强的重要标志是能有序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做到了这一点,彼此的交流才会顺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理清说序甚为重要。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做到了说话充实,有条有理,说路清晰,就能为学生书面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要求奠定基础。确定的说点不同,选择的说序也会不同。如上《北京》一文中“天安门广场”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天安门广场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在广场的什么位置,随即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自个儿按由“北——南——西——东”的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在保底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当导游,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训练。复述《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时,就指导学生按“骗璧——解难——智斗——归赵”的事情发展顺序来进行。当然有些相同的说点也可用不同的说法。如《船过三峡》一文中,说三峡由山、水、船特点时,可用先总后分的顺序,也可用先分后总的顺序说。小学阶段,常用的说话顺序还有:“先------接着------最后------”的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形态到色彩的顺序;由外貌、语言描写到动作心理描写的顺序;有人及物的顺序;事理交融的顺序等。学生说话前教师有意给予适当的提示,便能赢得教学时间和说话的质量。
(四)拓说面
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优生活跃,差生沉默的状况。差生之所以沉默是因为缺少锻炼机会,课堂教学中往往优生是“发言专业户”,表达能力愈来愈强,中差生是听众和陪客,没有机会说,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好的愈好,差的愈差。如果不及时端正教风继续忽视其危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难免成为一句空话。因此,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我们决不能让学生奉行“沉默是金”的信条,注意拓宽训练的面,不同的说话训练点请不同的学生“表演”,鼓励其他学生自己说,或同桌互说互讲,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以造“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对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同学,教师注重“扶贫”——给他信心,给他机会,给他指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脱贫”。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只是能反映太阳光辉的一滴水。要想真正的、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必须是把学生放到大海中去,让孩子能真正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那只有拓宽练习的空间,把课堂教学中的口语练习当作起点,鼓励学生不断地从生活中、交往中引进话题进行训练。学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说说跟课文有关的生活中发生的事。
参考文献:
《心理学教程》王振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