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在和谐社会中,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和谐的,换言之,只有各个组织或系统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社会才能呈现总体和谐。学校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因子,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多功能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担当着更多的责任。因此,学校应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要正确认识和谐校园的真意
和谐校园的真意是什么?笔者认为和谐校园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祥和人文的校园。具体表现为:有民主和谐的法治环境,尊重师生的民主权利和独立人格;有公平公正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师生能在机会均等条件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安定团结的稳定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合作氛围浓厚;有祥和的人文生态环境,校园优雅、人文气息浓烈、洋溢着和谐的温馨。
二、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点
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要靠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靠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永远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有和谐的人,才有和谐的校园,才有和谐的社会。培养“和谐的人”既是学校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点。
当下中国社会,培养和谐的人不容易。首先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校仍然处在家长、社会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压力之下,一面喊素质教育,一面搞应试教育,学生缺乏和谐教育,得不到和谐发展。其次是社会现实负面影响严重。青少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也是自我发展和个性张扬最活跃时期,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社会充满期许,在他们看来,“应当的”就应该是“现实的”,“真善美”就应该战胜“假恶丑”,可面对充满矛盾的社会,面对很不完美甚至有些不公正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极大的反差,这很容易导致学生情感扭曲、人格裂变。再次是学校管理缺陷颇多,比如过分强调稳定,为了保持稳定,不计成本,不惜代价,而在消除不稳定潜在因素、心理情绪因素方面力不从心。又比如过分运用强制性管理,这个“不准”,那个“严禁“,但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方面考虑不多,做的不够。再比如过分强调很理想、很崇高、很纯粹的思想教育,但对于现实社会正面负面、形形色色现象对学生思想所引发的冲击与困惑关注不够,给学生思想实际有效的解疑释惑不够,结果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和冷漠情绪客观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严重地阻碍着“和谐的人”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有破冰之举切实予以解决,和谐校园方可有望实现。
三、要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各个方面工作,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正确处理各方面矛盾和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重点要处理好下面三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把“民主法治”列为和谐社会内涵的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了民主法治对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同样要把民主法治放在重要位置,作为第一个问题来考虑。观照学校现状,存在着轻民主、重法治,二者不统一的问题。民主方面,在校长负责制不健全和追求升学率升温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话语权缺失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法治方面,虽然有各种各样依法建立的规章制度,但落实不够,也缺乏人文关怀。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改变这种状况,努力完善学校的民主制度,加强人性化管理因素,使校园民主得到充分发扬,法治理念与意识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形成尊重师生民主权利和人格的良好环境,形成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工作格局。
二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谐校园”首先是人际关系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要坚决贯彻人本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校本培训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动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构成。
三是要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学校要达到多维育人环境协调和谐发展,需要正确处理硬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学校要积极进行硬件建设,营造优美、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同时还要注重从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规章制度等方面,提炼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亮点,建设好校园文化和精神家园,使之更好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高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教育发展呼唤校园和谐。只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构建和谐校园不动摇,扎实有效地开展各方面工作,和谐校园就一定会建成,社会和谐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