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投其所好”——正确对待教师的需要。
需要是人行为动力的源泉,是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不仅会降低人的行为积极性,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因此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遵循需要的规律,了解教师需要,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要,弄清需要的种类,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要把握各类教师乃至每个教师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教师由于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应对此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谓之“投其所好”。再次针对教师需要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满足方式。对于重名誉者,应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重实惠者,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物质鼓励的份量,从而不断减少教师的心理挫折,降低其心理挫折的严重程度。
比如,人都有被认可和获得成就感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尽可把学校的工作交给班子成员,让老师们感受到被重用的感觉,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热情工作,增长才干。在现实中,不少校长总是不放心把工作交给下属,事无巨细都要亲手抓,其结果是校长觉得累,下属的自主工作能力也越来越退化。
2、“因材施教”——关注教师个体的心理差异。
如果我们试图把钱钟书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把爱因斯坦培养成文学家,我们会发现这些努力最终是要失败的。因此,所谓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顺应个体的差异开展教育。对待教师的心理同样存在“因材施教”的问题。不同的教师由于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甚至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年龄,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质。如有的教师易激动,自制力差;有的教师心胸狭隘、偏激;更年期的影响;极端的可能有精神类疾病倾向等。需要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每位教师的心理差异,掌握具体的情况,一人一法,对症下药,工作有针对性,预防在前,防范于未燃。
3、“与人为善”——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
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条件,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使双方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
首先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的心理相容,努力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环境。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既包括正式组织的沟通,也包括非正式渠道的沟通。正式组织的沟通可以帮助教师消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非正式渠道的沟通由于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长久地影响教师的心理。因此,学校领导要建立各种信息反馈系统,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减少教师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
其次要及时处理教师间的各种破坏性冲突。任何组织都有冲突,学校也不例外。它对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及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消极影响。教师之间的破坏性冲突常发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等情境下。此时,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多渠道、多方面进行疏通、劝导,缓解矛盾,平衡教师的心理。
再次良好的干群关系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管理者既要引导和促进教师间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正确处理自己与教师间的关系,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4、“以人为本”——制定符合教师心理特点的制度。
学校的制度未被教师认同,就只能对教师起外在的约束作用。学校制度只有真正被教师接受并自觉遵守,才会变成一种有力量的文化,才能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守制度、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大家庭。所以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要考虑这一制度是否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是否有激励、引导教师的作用。
比如,为了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考风考纪,某校出台的《考试条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监考教师每抓住学生考试作弊一例,可获得100元的奖励。”原以为这个规定可以刺激教师抓学生作弊的积极性,可结果完全相反,不仅没有教师向学校申报领取奖金,而且学生的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究其原因,这个规定客观上把教师神圣的监考育人责任异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刺激。教师怕被学生误解,降低了自己的威信,所以即使看到学生作弊,也假作不知。针对这种情况,该校对此规定作了如下修改:“教师如果在监考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作弊行为而教师未予处理,或在监考过程中有打手机、看报、做题等行为的,一律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下一次的监考资格。”这个规定一出,监考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身心地投入到监考工作中去,学生的考风考纪令人满意。监考这项工作十分单调,尽管一些教师不太愿意监考,但真的取消其监考资格,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没有“面子”的一件事,该校对此制度作出的调整,正是抓住了教师的这一心理特点。
5、“乐善好施”——灵活地运用奖惩措施。
管理工作的实践证明,奖惩的合理使用能使人方向明确,有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反之,有功不奖或有错不罚,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引发教师的心理失衡。但是,惩罚作为一种控制与改造人的行为的消极的强化手段,常有损人的尊严,并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以奖为主,慎用惩罚。并做到奖惩的客观公正,合理运用各种不同的奖惩方式。
6、“为人师表”——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
教师的职业意识或着说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越清晰、准确,他的职业活动就越自觉,越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展适应角色所需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冲突和压力,提高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能力。
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为教育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但是,随之出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冲击着教师,影响到教师的价值趋向和师德观念,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与教师角色身份不相称的思想意识。如价值取向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突出;责任心、纪律性、治学态度、师德素养差等。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使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认识自我。因此,学校应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典型、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引导教师提高职业意识和角色认同,为人师表,以身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