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校长论坛>详细内容

校长论坛

教育当呼唤理想主义

作者:云峰镇中心学校 朱溯君 文章来源:遂昌师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11-09 字体:

似乎已经好久没有为什么人什么事感动过了。在这个浮华喧嚣的世界中,在日复一日单调而又琐屑的日子里,好象也很少有什么东西能真正地触及到我们的灵魂,真正地让我们感叹和心动。只是今天,突然之间就被这个叫李庆明的人和事触动了,触动了那些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原本以为消失殆尽的,关于信仰和理想关于憧憬和遐想的种种……

不知道什么开始,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大名利场里,理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正在悄然隐退,功利主义正成为时尚和潮流。理想、信念、梦想、责任这些字眼被所谓的社会主流文化冲击得荡然无存。社会似乎已经发展到“理想”一词可以直接被“功利”二字所代替。理想主义越来越形单影只——她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稀有动物”。

而李庆明正是这样一个“稀有动物”。

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通师范学校科研处副主任、师范学校教师,但他同时又是一所偏僻小学的副校长;他的家住在繁华热闹的南通市内,但他的人、他的心、他工作中的许多日子,又都在崇明岛那所叫做海永的乡村小学里。无论他是什么身份,都没有丧失美好的理想主义情怀。他把理论研究深深地扎根在乡村教育的土壤中;他把小学副校长这个职务看成最高的责任。在他的认识里,小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追寻“儿童诗意栖居的世界”。

在李庆明看来,教育背离自己的精神家园已经很远了——越来越表现出来的工具化、理性化、技术化、成人化、应试化……将儿童、同时也将教师带入了一个机械、抽象和迷茫的世界。精神家园的失落带来的必定是精神世界的浮躁和迷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感的“怪物”。所以,教育应当崇尚并追求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爱、尊严、纯真、关怀和诗意的精神祈望与眷注,对人生的美好怀想,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于是,他把在穷乡僻壤做一个小学教师,把艰辛创办一所“田园小学”当成自己的最美好的“诗意之旅”。但是这种对理想世界的永不懈怠的终极追求,注定要经历漫长的精神漂泊和漫游,甚至包含着众多不为人知的痛楚和孤寂——没有浮士德式的无畏和坚韧,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精神是不可能抵达的。

而事实是,为了升学率,为了所谓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我们会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去迎合一部分人扭曲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价值观”,最后只能回到这个单纯的质量和短暂的功效之中——没有什么可以和功利和实用做抗争。即使是抗争,结局也如同堂吉珂德的抗争那样无济于事并显得可笑。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挥舞着大刀,快意扼杀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它成了制约教育事业发展,妨碍素质教育实施的真正根源。在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猖獗的时代,在追名逐利的熙熙人流中,要保持一点独立特行的精神是何其艰难!

谁在固守?谁可以固守?

教育的功利带来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带来功利的教育。但仅为功利而教育则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在今天,这种功利教育无处不在。比如,国家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为了提高名牌学校的升学率,不少学校大力实施题海战术,而把人当机器,其结果,当然锤炼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材,这就是教育的所谓“功”,但这种“功”是以无数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是以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代价的,是以更多的“不功”为代价的。所以教育已经不再纯粹,它被功利的巨手所支配,教育行为已经沦落为“竞争”——当教育成为竞争的代名词,它就严重背离了“为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这一崇高的理想。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而终极目标,应该是让社会变得更祥和,更美好,让人无限靠近幸福。在《新教育理想》这本书里,朱永新说“教师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里,其实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生充满美好希望、个性健全的人,才有可能有美好的前途,才有可能终身发展。而功利的教育是永远不具备这种高尚品质的。意识到这一点,作为一个教育者,就不应该以媚俗的笑脸去迎合昙花一现般的“教育时尚”,虽然每个时代对教育有时代的要求,但教育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尊重教育,科学行教,谦虚谨慎,稳步前行,这是教育自身的诉求,它不应该受到功利教育的玷污,它也不应该唯命是听,毫无主见。

其实,众多的教师,当初或者深怀乌托邦情节,或者充满理想信念,但在功利主义的阴影笼罩中,在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日子里,很快就没有了锐气,没有了激情和憧憬。不再做梦,不再读书,不再思考,在讲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那简单而枯燥的生活。理想和现实、激情和消退、个性和生存成了让人难以选择的两难。是固守信念、恪守理想、特立独行,还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让理想在现实中销蚀?

或者我们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任何人都难以免俗,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也同样如此。人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知识分子更应该是社会的良知,他的肩头负担着神圣的使命。所以,一个教育者,不应该只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应该懂得教育的时代意义,懂得让教育为现实服务,他同时还应该懂得教育的前瞻性,应该胸怀理想,在功利社会中,坚持教育的初衷,坚守教育中至真至善的净土,为人的终身发展而教,为人的人格完善而教。不跟风,不怕寂寞,固守教育的精神家园,宁静志远,在功利教育中负重前行,做教育本身应该做的事。正如宋朝张载的四句偈语所说的那样,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的本质要求从事教育的人必须成为社会文化的倡导者,成为社会理想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社会无论发展到那个阶段都永远需要一大批理想主义者作为它的支撑者和推动者。面对浮躁、功利、奢华、喧嚣,贵在保持清醒和理智、平和与淡然,能够保持特立独行。钱钟书先生远离虚名,不当“焦点”,谢绝出镜,一门心思著书立说,人淡如菊,心静若水。如此为人为文,自然为学界所称道。老作家孙犁,曾经烽火戎马,从不居功自傲,宁静自处,春兰气韵,秋水文章,领自然清丽的荷花淀派风骚。

我很喜欢一个词:守望。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追求,需要这种“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台”的冷静与执著、平淡与固守。温家宝总理在一首诗里写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所以,晏阳初在努力,梁漱冥在努力,陶行知在努力。而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空前膨胀的浮躁社会里,朱永新、李镇西,李庆明他们,仍然在继续着前人的努力。他们怀着田园诗般的美丽情怀,坚守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和功利主义作着殊死的抗争……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