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软件建设,打造和谐校园——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和谐校园,是学校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具体实践。在学校里,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内外部、软硬件、有无形的条件与环境,使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教师安于、乐于学习与工作,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这样,校园才能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之地,教师的大有可为之地。
和谐校园建设的载体则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形象,是看的见的摸的着的,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是看不见的,但是能让人感受到的,是能满足精神需求的,这也可以总结为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教研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善于、乐于精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为了建设和谐校园,政府和教育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大踏步地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为和谐校园建设完成了第一份完整的作业,如何做好软件建设这个作业题,则是学校要研究的工作。
一、讲和谐与讲原则的辨证
学校要做好软件建设这份作业,就不得不要先辨清讲和谐与讲原则的认识问题。有些人认为,既然要讲和谐,则应尽可能避免矛盾,减少摩擦。于是,为不影响“和谐”,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了,该批评的问题就不批评了,该提的意见就不提了……这种的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极端化,把和谐和原则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的行为和思想是与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背离的。基于这个认识和做法上形成的所谓的“和谐”是表面的,不负责任的。
实际上,讲和谐与讲原则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讲原则的目标就是为了建设和谐,当然,要和谐首先就得讲原则。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就是一个原则问题,如果因为要追求所谓的和谐而视学校规章制度于无物,对某些违反学校制度、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不提出,不制止,听之任之,营造出一个表面的和谐氛围,这对学校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一个团队,只有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和谐才是真和谐。
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从管理层面上说
1、和谐建设,制度先行
正如前面讲到的,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就谈不上建设和谐校园。古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是方圆”。只有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完备,并按要求如实地落实,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
2、和谐建设,民主先行
学校工作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有思维的人。因而,学校民主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发挥工会,团队的桥梁作用,做好沟通工作,学校领导不搞官僚主义,不能事事都是领导光说不做,更不能以为“我是领导,我说了算”。只有切实的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和谐建设,领导先行
学校班子,中层领导是学校工作的排头兵,是全校教师的标杆。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学校领导就得给普通教职工树立榜样:学校规章制度要带头执行;教学研究要先人一步;有困难要迎难而上……要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只有这样做,领导才有领导的威信,才能真正起到领导的作用。
(二)从教育教学的层面上说
1、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
教师是学校的血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学校要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服务的主体而不是管理的对象,学校要把教师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充足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要正确对待教师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设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2、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建设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人”。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树立“生”本思想,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1)创设安全健康的环境。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通过教育、消除隐患等形式确保学生的安全。
(2)要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一是鼓励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一门课程。二是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如“校长信箱”、各种座谈会等。三是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四是从新生入学开始加强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各专业科要注意“授人以渔”,突出教育的孵化功能,使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在学生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修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级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学校发展,教育质量为本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主旨和主线。随着家庭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种期望又转嫁到学校来。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期望值也就很高。因此择校生也就产生了,同时,对于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来说,就失去了一部分优秀的生源,这对学校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如何留下好的学生?归根到底就是学校要有好的教育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质量并不单纯指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某些时候比单一的考试成绩要高得多,这对学校,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从协调人际关系层面上说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充分利用人际资源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成功者的法则。做好学校大家庭的人际关系,使全体教师团结到一齐,拧成一股绳,就能使学校工作蒸蒸日上。在学校人系关系中,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因此,要构建和谐校园,重中之重就是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加强师德建设,构建教师间的和谐关系。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的品质,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能造就一个良好品质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2、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我们要人格化教育内容,使学生容易接受;拓宽教育途径,使学生受到陶冶;人格化教育方法,使学生乐于参与,通过这些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组织各种活动,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现代学生有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而且精力充沛,兴趣广,好奇心强,但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自制力差,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们要组织学生乐于参加的课外活动,占领课外市场,加强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促进学生之间和谐共处。
和谐,如春天,阳光灿烂,和风阵阵;和谐,如夏天,充满生机,热气腾腾;和谐,如秋天,漫溢着丰收的喜悦;和谐。如冬天,给人以祥和。
和谐的校园,给教师以宽松的工作空间,给师生以极大的对话空间,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