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自助餐”
数学课堂中的“自助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助学习
【摘 要】: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又不给底层学生造成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也能愉快地提高?这是新课程下,我们众大教师所都在思考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尝试开展“自助式学习”很有必要,它可以使学生按自我意愿,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和所掌握的知识量,突出体现自我要求、自我选择、自主探究,自由接受使学习成为自我需要。而教师通过帮助创设自助情境、呈现自助餐品、提供自助服务、引导自助探究,以达到理想课堂。
【关键词】:学习的主人 自助选择 自助探究 自助学习
在小学数学学习标准中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尝试构建“自助式学习”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索。
那何为“自助式学习”呢?“自助式学习”就是把儿童的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本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按自我意愿,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和所掌握的知识量,突出体现自我要求、自我选择、自主探究,自由接受,使学习成为自我需要。作为服务者的教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自助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当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而在自助学习中,尤其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愉快地走进课堂,为“自助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能性。
情境应生活化。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鲜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情境创设要追求生活化。如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应用题情境:奶奶血压高,降压片药瓶标签上写着0.1mg×100片;医生的药方上写着:每天3次,每次0.2mg。请你帮奶奶算一算,一瓶药够吃多少天?这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求欲望。
情境应开放化。目前教材中的很多题目,往往为了便于解答,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做了简化,条件充沛,问题明确,答案唯一。但解决生活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因此设计一些能让同学的思维在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战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例如复习“乘法口诀”时,设计把“24个乒乓球装袋,每袋装的个数相同,可以装几袋?”(你能想出几种装法?请写出算式。)通过这类练习题鼓励同学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提高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呈现自助“餐品”
教师合理的改革教材就是为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就更应该让学生有再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学生是有差异的,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难度上也有差异的,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差异发展,使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参与,就让他们在繁多的学生内容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对象化材料。这样的学习就如同去自助餐馆用餐,自由选择、自主掌握。
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枝1.55元、背包每个30.5元、钢笔每枝10.4元、橡皮每块0.85元、文具盒每个8.3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去买一件或几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列出竖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列出他们认为“行了的”“复杂的”“高明的”算式来。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主列式探索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像这样的数学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做,但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出不同的答案。这就体现了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思想。所以,在呈现“餐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此来设计富有梯度的、层次性的习题,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三、提供自助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件容易事。从一个学习活动的专制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是一个教学艺术的蜕变过程。树立“服务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观,则是实现这一蜕变的前提条件,也是自助学习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自助学习中,教师应以学生需要为前提,努力作好“三点”:
(一)准确把握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作为教师要经常思考:孩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经验,他们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换言之,他们哪些营养已经足够,而哪方面营养还不足。这些良好的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师能找准孩子的起点资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那么,学生一定能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建构,增强生成性。
如: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老师在课前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分数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见过分数,能写出它的形式,但是读法却不一。由此我们就可以判定,分数的形式已不是本节课的重点,相反,分数的读法还有待加强。像这样有针对性的设计,摸清了学生的“底”,便于调整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合理利用错点
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千方百计地想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事实常常事与愿违,处置不当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其实,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正是教学的巨大资源。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所以,在自助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敏锐察觉学生的错误,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例如:在一次简单的口答题中,在计算24×5时,很多学生马上脱口而出等于100。看到这样的错误,其他学生当然立即纠正说应该是120。一般的教学到这里也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在这样稍作停歇,也许风景会更美。“你知道为什么有同学计算出会等于100吗?你能猜测他们可能是怎么想的吗?”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学生听后马上陷入思考,也立刻举起了小手:”因为他们算成是25X4了……他们没有看清楚题目”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绽放出了艳丽的花朵,我想作为老师最想看到、最想听到的也就是这样吧?
(三)及时捕捉亮点
学生是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有了老师的鼓励、有了成功的体验,便能激起更大的浪花。所以,在自助学习中教师要用“心”施教,及时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只要是经过学生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帮助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中,在研究一个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的方法是:“9×2+4+4”,在大家肯定后,没想到有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9+9+4×2”,全体学生包括我都呆了,平日从不发言,连作业也要老师坐在旁边做的同学,今天怎么说出了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在他的本子上是没有的。这很显然,他是根据前一位学生的方法推导出来的。也很明显,刚才他不仅仔细听了,还动了脑筋。
四、进行自助交流
学生之间广泛的思想交流能使彼此之间的认识更加深刻,使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得到升华。自助交流就是实现这一升华的很好的交流模式。分组自助交流活动,扩大了信息量,创设互助的氛围,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力主动解决学习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在自助交流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那么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既独立又合作的模式,是独立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独立。如果合作中没有独立,那只是个别优等学生的天下,而其他中下学生也许连发言的资格都别剥夺了;如果只独立而不合作,那只是一枝独木,难以成林。自助交流,还是小组合作的拓展和延伸。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所以,自助交流更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热烈争论、相互启发的舞台,激起学生自主钻研和创新的兴趣,再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
自助式学习是学生体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一种创新学习形式,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活跃了教学气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使教学富有活力;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权,对教学进度有建议权,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调控权;以及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权;它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修订稿
2.《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4.《小学数学课堂中自助式学习的研究报告》姜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