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抓“关节点”设疑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抓“关节点”设疑提问的策略
遂昌县石练小学 叶平
摘 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和谐互动的一条重要渠道。较高价值的课堂提问能唤起思维,厘定思路,揭示矛盾,辨别正误,有利于当堂反馈和课堂调控。本文从八个方面探索了小学数学抓“关节点”设疑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提问 设疑 关节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讲评书的人都善于设疑,在听众正津津有味,听得入迷之际,嘎然而止,使听众欲罢不能,下次还要来听。教学上也需要设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点燃他们积极思维的火花,为他们搭建解决疑难问题的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迈上知识的高层。
疑问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是学习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疑惑不解或不满足而产生的。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有的课刚一开始就可以设疑。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了很多角。他先指出了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问学生: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很容易就判断出了结果。然后他又指出了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钝角:这两个角的大小你能判断吗?这时候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困难。“要想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角的度量。”教师揭示了课题,学生对搞清楚这两个角的大小很感兴趣,这课堂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下面谈谈抓住“关节点”设疑提问的八种策略:
一、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重点词语是掌握解题方法的钥匙。教师若能抓住概念中的重点词句,设计恰当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灵活运用概念解题。如“整除”与“除尽”学生常常认为是同一概念,在解题中出错。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区别?
整除: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叫做A能被B整除。
例如:18÷3=6我们就说18能被3整除,也可以说3能整除18。
除尽:甲数除以乙数(不为零),所得的商是整数或小数而没有余数时,我们就说甲数能被乙数除尽。
例如:5÷10=0.5 0.6÷0.2=3
我们就说5能被10除尽;0..6能被0.2除尽。
“整除”和“除尽”有何联系?
(1)联系:整除和除尽都是除法运算,而且都没有余数,这时他们的相同之处。
(2)区别:整除是整数范围内的除法,整除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自然数,所得的商也是自然数;而除尽并不局限于整数范围内,被除数、除数和商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有限小数。
总结:由此可见,“除尽”包括“整除”,凡是能“整除”的都能“除尽”,但”除尽”不见得一定能“整除”。
二、抓住变化提问
抓住新旧知识变化之处提问。数学的新知识学习往往是利用已学过知识,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变化,进行知识迁移,引起学生思维共鸣,使认知螺旋上升,得出新知。
例如:在三年级是给 “钝角” 下定义是:大于直角的角。但到了四年级以后再这么说就错了,因为大于直角的角,除钝角以外还有平角和周角等。这个地 方 老师就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变化提问“大于直角的角是钝角对吗?”。这样,学生的思维对过去的知识产生了疑问,直接引起探索的兴趣,得到的知识也比较深刻。
三、抓住规律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律性知识教学对学生的个性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抓住规律提问,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如何处理小数点来设计一组复习题,引导学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作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1)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100倍呢?(2)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扩大100倍呢?学生一一作答,最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到了哪些规律?这一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找到了解题的依据。
四、抓住概念提问
数学的概念、公式表述精炼,一字一句含意深刻。要多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如质数定义“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在关键词“只”上下功夫,充分理解“只”的意义,可以这样提问:“只”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明白含意。
五、抓住对比提问
在讲完《比》后提问:
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三者的关系如下表:
除法 |
被除数 |
÷(除号) |
除数 |
商 |
分数 |
分子 |
— (分号线) |
分母 |
分数值 |
比 |
前项 |
: (比号) |
后项 |
比值 |
从意义上看区别:比是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所以和除法的包含除法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和等分除法的意义不同,和分数的意义也不相同。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通过这个提问,使学生在对比中更直观、更有条理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这样的提问很好!
六、抓住疏忽提问
好的提问在于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如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易错、易混、易漏。如讲完分数的基本性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的零为什么要除外?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哪些性质也要把零除外?为什么?
七、抓住细节提问
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画一条射线,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了两种错误:把射线画成了线段或者是直线。教师没有回避这些错误,而是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顺应”着学生的思路,提问:认真观察、比较自己所画的线与射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让学生通过修改的方式把三者进行互相转化。这样处理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射线,而且在“无意识”中又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和直线这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也在这个环节得以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细节问题,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巧妙的抓住细节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具体、更丰富、更完整。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八、抓住“空白”点提问
所谓“空白”点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的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力,制造 “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借助教材中写到的内容来推测构想没有写到或写的简略的内容,把“空白”补充出来,加深理解。
如《商不变性质》一节,根据教材安排,首先出现几个算式:
① 20÷4=5,
② 200÷40=5,
③ 2000÷400=5,
这几个算式包含的信息是很多的,放任让学生自由发现,由于空白点过大,学生往往摸不着边际。如果老师这样问:从①式到②式,被除数、除数与商有什么变化?从①式到③式被除数、除数与商又有什么变化?……问题一个接一个。显而易见,这样的问题太细,对落实探究学习的各项目标是不利的。假如换成这样提问:观察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发现几个算式的商不变。接着老师就问:在怎样情况下商才不变?然后紧紧抓住变与不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探究活动。从大处着眼,创设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又符合教材特点的空白点,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样抓住“空白”点提问,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等,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设疑提问的策略很多,本文只是举例而已。
课堂提问是一门授课艺术,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堂环境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恰当设疑。设疑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节点”,抓住“关节点”就能使教师将教学处理得平中见奇,就能紧扣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突破口,抓到了点子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整个课堂气氛显得生动、活泼、和谐;抓不到点子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事与愿违,用心良苦,而效果不佳。这也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深入了解、全面把握整体学生的求知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去探究、去挖掘问题,采用更有效、更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提问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 斯苗儿主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 王德鹏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12期.
[4]周宏主编:《教师教学艺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