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以石激浪 化石点金---浅谈“课眼”的利用与设置

作者:金竹小学 叶冬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1-06-16 字体:

内容提要人有人眼,文有文眼,戏有戏眼,一堂课就犹如一个人、一篇文章、一部戏,因而一堂课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课眼。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让语文教学课堂 “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头脑中创造的火花给点燃,那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挖掘课眼,通过它让学生窥探全课之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课眼” 题眼 文眼 情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人有人眼,文有文眼,戏有戏眼,一堂课就犹如一个人、一篇文章、一部戏,因而一堂课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课眼。它既是课堂教学切入点、突破口,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抓住它,可以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它,学生可以窥探全课之精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有重点、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知识。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利用、巧设课眼呢?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何谓“课眼”  

那何为课眼呢?在有关资料中,它是这样描述的:课眼是指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它是课堂上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交流,与作者沟通的一个话题;是切入理解、领悟全文的一个窗口;是师生互动共学,生成共享的一个载体。  

“课眼”应来自于课文,但又不等于是全文,它是经过提炼,加入教师操作的构思,综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学习行为习惯整合而成的一种教学设想,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教师若找准了“课眼”,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挈机,让学生把认知上遇到的矛盾、困惑展示出来,又内化了学生探求新知的迫切需要,从而让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个“本体”出发来探求新知,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课眼”的利用  

抓住课眼,才能使教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正所谓“挈领而顿,百皱皆顺”,从而有效地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课眼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头,必然成就一个精彩成功的课堂。有些文章具有故事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文中趣味性强的故事作为一堂课的课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死海不死》一文,一开始,我把文中的传说讲给学生听:“罗马元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海边,下令把俘虏来的奴隶统统投入死海,可是一个也没有淹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揭开这个谜。” 使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神秘感走进了课文。  

2、利用课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要擒王。同样,一堂课也有关键部位,即“课眼”。要想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自始自终都能主动地与老师配合,积极探求新知,就必须找准课眼,抓住课眼。如《驿路梨花》,文章中三个悬念和两次误会,便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这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就会时时抓住学生,层层解开疑团,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利用课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可以说,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或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或山环水转,突兀显现;或波涛汹涌,雷霆万钧……只要抓住一堂课的课眼,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高潮。如《鸿门宴》,文中故事刀光剑影,惊心动魄,尤其是“樊哙闯帐”一节更是扣人心弦。教师只要借助语言音色、神态表演、动作模拟等,就能在课堂里掀起层层波澜,潮涌难退  

4、利用课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是一堂课成功的必然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常常是统一的,而课眼往往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聚焦点。抓住了这个聚焦点在教学中就能确立重点,发现难点,如《藤野先生》一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藤野先生》的一条暗线,也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个聚焦点,才能抓住课眼,组织好课堂教学。  

三、 “课眼”的设置  

“课眼”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开头,也可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课眼”可以是含义深刻的题目,也可以是文中一个精彩的片段。  

()找题眼设“课眼”  

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有时着眼点会放在题目上,这就是抓住“题眼”的引入。一般来说,“题眼”不是提示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全文的内容,或是文章的线索,它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  

1、用题目中的关键词作“课眼”:有些课文的题目就是课眼,由课眼辐射全文,便于领悟课文主旨。比如,《飞夺泸定桥》中的二字即为课眼,围绕此二字设问:课文哪部分写?哪部分写?顺势直奔课文重点。(1)围绕字提问:红军为什么要?在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的结果怎样?(2)围绕字提问:红军的是一座什么桥?怎样桥?在桥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桥的结果怎样?由交代事因,理清经过,得出结果,紧凑严密,层次清楚,环环相扣。
2、用题目中的中心词作“课眼”: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所谓“石”就是课文的中心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石”进行理解、咀嚼和回味,从而读懂其深刻的含义。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就可找“舍身”这一中心词作,分析“舍身”的含义,提出:为什么要“舍身”?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将相和》一文找“和”这一中心词,将与相怎么不和?他俩为什么不和?作者为什么不用“蔺相如”或“廉颇”做题目?这样,巧妙设置提问,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把握教材的“点”,起到一石击多鸟,出奇制胜的作用,使学生豁然开朗。  

(二) 找文眼设“课眼”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两处“画龙点睛”之笔,它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人们常称之为“文眼”。教师若能找准文眼作“课眼”,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正所谓“挈领而顿,百皱皆顺“,从而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以起始句为课眼,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的起始句概括、统领全文。如果将其作为课眼,紧扣课眼,可收到顺势而下,势如破竹的效果。比如,如《谈骨气》文章的第一句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下去课文围绕这句中心句,举了三个精心挑选的典型事例来印证它,说明不管是上层士大夫,还是下层的乞丐,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我们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由于抓住了中心句,定准了课眼,不仅让学生意识到了选择事例要有典型性,要为观点服务,而且还意识到了行文要有序的道理。
2
、以中心句为课眼,照亮全文。一篇课文里往往藏着一句至关重要,照亮全文的中心句。把中心句设为课眼,展开语文课堂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中心句是“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此文的教学据此展开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点上来。  

3以重点词为课眼,提挈全文。有些作品,课眼的设置可以从点睛之词入手,突出重点,不蔓不枝,持一点而握全局,窥一斑而知全豹。有一部分课文中藏有, 也有部分课文,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提炼点睛之词。如《故乡》一文,写了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但字里行间,时时渗透出一个字——变:眼前的故乡阴晦萧索,已全然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故乡变了;活泼聪明的少年闰土,已变得麻木迟钝,乖巧的豆腐西施已变成瘦脚伶仃的圆规”——故乡的人变了;而作者描述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痛苦,也正是源于一个字——变;作者渴望变革社会,他们应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作为本课课眼,不仅能使文章主体和客体相互融合,而且也利于文章主题的把握。
4.以结尾句为课眼,追溯全文。有些课文的结尾具有概括回应、画龙点睛的妙用,将其作为课眼,追溯全文,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桂林山水》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教学接近尾声时,可让学生想一想桂林山水的特点,然后扣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具有诗情画意的句子回顾全文,拓宽理解,就能充分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蕴意。   

(三)找情感作“课眼”  

语文教学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  

找情感线作“课眼”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引入到这节课的重要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教学可围绕作者情感变化,离岸时依依不舍,船前进时爱恨交织,船驶向大海立下誓言而展开。如《凡卡》一文的教学,就可以把凡卡心理变化的词语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凡卡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  

当然,“课眼”的设置还要受教学中的具体对象: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组织教学的组织者经验----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要钻进去,还要对课文分析、综合、筛选,从中理出头绪,从高处把握全篇,以及组织者的学识与欣赏眼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年,但不管怎样,“课眼”设置得巧,一堂课就能突出中心,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不蔓不枝,教学就能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教学与管理》  

《小学语文教师》  

《中小学课程和教学》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