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简约课堂 从导入开始

作者:蓝建云 文章来源:石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1-05-19 字体:

简约课堂,从导入开始  

——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初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作者在多年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归纳一些常见的导入策略,并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条件的不同机智灵活地进行把握,从而做到教师善“导”,学生能“入”,实现简约课堂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  

【关键字】导入 简约 策略 实践  

构建简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已成为当今小学科学教学关注的焦点。借喻伯军老师的话来说:要走向简约的课堂,就要大胆地缩减课堂教学的环节,整合细小的环节,力争把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缩减到三至四各环节。如果把一节课分解成四个环节,即导入——主题活动——研讨交流——总结运用,那么学生的主要活动和研讨交流占到30分钟左右,总结运用控制在8分钟左右,而新课导入一般在2分钟左右完成。  

千万不要小看这2分钟的导入,“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以外,还要在设计课的导入环节上下工夫,一开始就要紧紧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下面,我就这2分钟左右的导入阶段结合科学教学实例归纳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  

一、温故引新,以知导之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有其连续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必须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形成对新知识的有序递增,从而得到获取新知识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新课导入时,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复习旧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联想,分析,逐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的学习,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1.复习铺垫  

复习铺垫法就是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上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去回顾、归纳和总结,从而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在实验室做了什么活动?  

生:物体在水中时沉还是浮。  

师:结果如何呢?  

生: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生:我知道沉的物体有泡沫、蜡烛、塑料等,沉的有橡皮、回形针、钢笔等。  

生:我知道改变体积的大小,物体的沉浮不改变,改变重量,沉浮也不变。  

生:应该是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生:…………  

师: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生:有  

生:没有  

生:不一定  

师:大家意见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课题)  

运用复习的导入,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讲授新知识契机。  

2.练习铺垫  

练习铺垫法就是根据新课教学的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从易到难的练习,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如《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的教学导入:  

师: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旧式的摆钟,发现此钟一分钟只摆了56次,请问谁有办法让它一分钟摆60次,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能,我能。(抢着说)  

生:根据摆的速度和摆长有关,摆长越短摆的越快,摆长越短摆的越慢,只要把摆锤往上移动,缩短了摆长,就有可能到达每分钟60次。  

师:说的不错,黑板上有3幅图,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本次挑战吗?  

(挑战:图1每分钟摆45次,图2比图1摆的快,图3介于图1和图2之间,图4摆的最快,你能画出图2、图3和图4摆锤的大概位置吗?)  

          

1

 

                                                                 

2

    

         

生开始操作画图,师生小结。  

师:今天就让我们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到活动中,《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板书课题)  

运用练习导入新课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设计出有一定难点,又有联系的作业,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二、实验操作,以趣导之  

在课的开始时,巧设一些趣味实验,让学生观察所要研究的科学现象,在学生感到惊奇、兴奋的时候,教师随机将学生的思维转向新课题。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去钻研问题,探索规律。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是科学教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做个人工喷泉,请仔细观察喷泉的现象,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演示实验,喷泉现象发生,学生当场叫着:哇,哇……  

生:有水跑出来了。  

生:烧瓶里的红色水从玻璃管里喷出来了,  

师:谁能解释这种现象?  

生:水太满了。  

生:烧瓶里的水太满了。  

生:烧瓶里的水可能受热涨出来了。  

师:能不能这样解释了。学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我们再来解释吧。(板书课题)  

通过教师演示的喷泉实验现象,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求成欲,他们都很想知道为什么,更想亲自试一试,新课的开展也就成了他们急于探究的愿望了。  

2.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指教师组织个别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为其他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营造情景,感受身临其境,获得经验。  

如《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个健身的拉力器,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拉一拉这个拉力器,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陈涛(高个男生)拉的快,蓝颖(小个女生)拉的慢。  

生:陈涛能拉好几次都怎么累,蓝颖拉一次就皱眉头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他们力气有大有小。  

师:如果让他们一个拉一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蓝颖拉不过陈涛。  

生:陈涛肯定把蓝颖给拽过去。  

师:让他们试试。(2位学生演示)谁的力气大,谁的力气小。  

生:(齐说)陈涛力气大,蓝颖力气小。  

师:大多少?小多少?  

生:一点点。  

生:好几倍。  

…………  

师:要知道到底大多少,有多大的力气,我们还是要借助工具,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测量里的大小》。(板书课题)  

个别学生的演示体验,能让其他同学感觉平等,亲近,同学之间也熟悉情况,互相了解,所以在观察后发现现象时能大胆交流表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添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开启思维,以智导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导入时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带进新的学习意境。  

1.设置悬念  

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设置悬念导入就是以认知冲突的方法设疑、以学生强烈关切心情为特点的导入方法。  

如《月相的变化》的教学导入:  

师: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生:李四最有可能,因为春节的晚上没这么早睡觉的,大家几乎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  

生:张三最有可能,偷东西借着月光,会被人发现的。  

生:月光下也看不清楚要偷的东西啊。  

生:十点的时候有月光吗?  

生:春节的时候没有月亮的,也就没有月光了,张三撒谎。  

生:张三最有嫌疑。  

师:看来利用月亮来判断的同学比较多啊。不如我们先去研究《月相的变化》,再来帮助公安人员判断吧。(板书课题)  

设置悬念应具有“新”、“ 奇”的特点,要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在技巧上“引而不发”,令人回味。这样的设疑能使学生从始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问质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学导入:  

师: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生:课桌,黑板,椅子。  

生:书本,日光灯,垃圾畚斗,粉笔。  

生:文具盒,窗户,窗帘,电扇。  

…………  

师: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板书物质)除了刚才同学说的能直接观察到的,还有吗?  

生:还有看不见的空气。  

生:光,声音。  

生:电…………  

师:这些都是吗?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理由和证据,《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哪些。(板书我们身边的)  

运用提问质疑,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后的提问应该是本节课的核心,只有通过认真地学习才能解决。  

四、借助电教,以媒导之  

电教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科学教学中利用这种辅助手段,能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1.课件展示  

多媒体课件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的疑问,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实现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  

如《食物链》的教学导入:  

师:秋是丰收的季节,让人常想起金色,的确,秋给大自然带来了丰硕的果实,给包括人在内的众多生物赏赐了无数得以延续生命的食粮。此时让我们一同走进金色的稻田,去看看那里有什么现象发生,有什么让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屏幕上出现一片金色的稻田,稻冥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禾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在稻田里窜来窜去,很快将向青蛙发出攻击。突然,一只巨鹰从天空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生:稻冥虫在吃禾苗。  

生:青蛙又把稻螟虫给吃了。  

生:黑蛇怎么会吐红信,红信真吓人。  

生:巨鹰的捕食速度真快,还没来得及看,就把蛇给叼了。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说的很流利。里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吗?  

生:青蛙正在捕捉害虫,结果被蛇给吃了,有点可惜。  

生:蛇会吃老鼠,是好的,这里把青蛙吃了,那它还是好的吗?  

生:我觉得它们之间都存在吃和被吃的关系。  

师:吃和被吃就说明它们之间有食物的联系,像这样一连串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板书课题)  

没有实验研究的内容,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也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实物观察得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并利用了CAI教学课件,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水稻、害虫、青蛙和蛇、鹰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自然地开始进行食物链的研究。  

2.投影展示  

观察是认识科学的起点,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就是创造特定条件现实现象供学生观察其变化和结果,从而寻找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众多的科学演示实验中,有些现象细微,不明显,可见度小,学生在座位上难以观察清楚,影响学习情绪。如果能借助投影仪吧水平面上的现象投影到竖直面上,把微小的实物或实验现象投影放大,在屏幕上真是的反映出来,可以增强可见度和清晰度,缩短观察的时间,扩大实验的效果。  

如《磁铁有磁性》的教学导入:  

师:(实物投影出示蚂蚁)老师今天带了一只蚂蚁,瞧!这只蚂蚁在干吗?  

生:走丢了,找伙伴。  

生:寻找食物。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那老师是怎么做到让这只纸制的蚂蚁在画板上行动自如的啊。  

生:蚂蚁上有磁铁。  

生:画板下有吸铁的东西。  

生:有磁性。  

师:接下来就学习,《磁铁有磁性》。(板书课题)  

很多教师都会采用魔术导入新课,比如利用磁铁的性质,给学生展示一只蚂蚁在画板上爬来爬去,学生对此现象感兴趣,但是后排的学生不乐意了,看不清楚,所以考虑周到些,仔细些的教师会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把平面的现象投到屏幕上来,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条件观察清楚。这样的魔术加上实物投影的支撑,自然把学生注意力引导课堂上来了。  

课堂导入的优化是教师学识、指导、口才、情感的综合体现,教师应从“导”和“入”两方面去刻意构思,精心设计,巧妙使用,做到教师善“导”,学生能“入”。成功的新课导入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条件的不同机智灵活地进行把握,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田慧生、李如密著《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3蔡汀编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月版。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