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浅谈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摘要】:美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职业影响人的一生,而艺术教育则带给人宽松的心境和态度。美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然而,艺术教育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育之路刻不容缓。
【关键词】:探索 身心特点 美术教育
一、总述美术教育的作用意义
尽管从哲学层面上讲,艺术是属于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依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德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美术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1、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使他们形成初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这个阶段教育的关键。
2、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由于小学生心理生理都处于特殊阶段,因而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如今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已并非是个别现象,影响他们的有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例如在家庭方面,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有谁带路,周围世界中那些东西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深刻地揭示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媒体传播设备及通讯工具也日新月异,因此一些有害思想、不良内容也更容易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也会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例如教师对学生期望不均等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无视学生个体的特长。
3、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案例
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更健康呢?其实美术教育是艺术治疗的的一部分。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师之一的玛考尔蒂一直致力于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他认为绘画能将儿童内心世界反映出来,有助于交流,加深心理医生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加快治疗的速度。20世纪中期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融合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论述了"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
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我认为我深有体会。在孩提时代,我和许多儿童一样都非常好动,精力特别的旺盛,我几乎不能安静下来,时间一长身边的人就觉得我有多动症。由于母亲工作的繁忙,对我几乎毫无办法。最终母亲选择把我送进当地的青少年宫,开始学习书法、绘画。按我母亲的话说,让我去学画、书法,并不指望我能学好,只想借此培养我的定性,否则长此以往就麻烦了。当时学画的情景至今我还有深刻地印象。记得老师在每次绘画前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激发我们的兴趣,同时又以表扬、鼓励、引导,充分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我真的能沉下心来完成绘画作业。就像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对美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旦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耐心就没有止境。
我认为美术教育是引起儿童兴趣的有效催化剂。对少年儿童而言,美术有着可以吸引他们眼球的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绚丽多姿的色彩,而且是更适合他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美术教育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放松情绪,感知体会外界的刺激,并学会与他人的交流。
(二)、美术教育促进审美情感健康成长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情感的成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超乎想象的。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奇妙的幻想,超越时空的想象,不受现实世界约束的游戏。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充足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体手段,如视频、范画、参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无限的想象延伸。
(2)、让学生从小接触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
从小让学生接触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好处的。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会担心大师的美术作品太过高深,学生是否能明白、接受画中的意思。其实不然。很多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他们会告诉你一些不同的想法。就像有人所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具有和大师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点我深信不移。在实习期,我曾给学生上过《米罗》。在这一课中我让他们欣赏了米罗的几幅名作,学生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能很好的思考、理解和解释画中的意思。同时他们能用自己的想法表达画家所要表达的。通过让学生讨论、解释作品,以此来引导他们体验、思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但是,单纯的美术欣赏活动,其实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在《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中指出:纵向深入往往会导致横向关注一些问题,只有较深地进入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中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威尔逊曾感叹:我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儿时在山林中的嬉戏,它让我在关键时期获取了关于自然界的实际经验,得益于快乐的童年生活。可见成人的许多成就的获得来自于童年的快乐体验。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等不同的美术形式与他人进行对话,而且能引起共鸣。与传统的美术教育相比,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育是有准备的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必须尽可能给他们创造环境,并进行引导。使其对所要表现事物有丰富的的心灵情感,使美术活动与学生的思想体验相连,从而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三)、美术教育促进创新能力的成长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而想象就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时常把想象力比作创造力的翅膀,乘着它飞向创造力的宝库。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它是什么。结果,大部分的中学生说是"零"或者是英文字母"O";小学生也有一部分人如此说,但也有人说是"面包圈"、"眼镜片";而幼儿却说出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如"肚脐眼"、"眼泪"、"棋子"、"月亮"、"车轮"等等。让人不得不惊叹幼儿的丰富想象力。从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到,小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最丰富的,美术教育就是让这种天性进一步解放、发挥出来。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如是说: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而美术新课标中也把激发学生创造力作为重点。那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激发促进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呢?
由于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科的教师就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学生也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既然要促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打破这种纯粹的接受式教学是首先要做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周围的条件,开阔学生的眼界。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曾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美术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教学应沿着学生本身进行,教师应引导启发他们体验,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创作,用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
二、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总结美术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标已于2001年至2003年进行验证试验,并修改完善,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反映了艺术教育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等特点。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制定课程目标的出发点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改变原来过分注重学科体系的倾向;2、以学生美术学习的行为划分美术领域的依据,改变了原来以画种为依据的领域划分方法;3、制定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留下很大的空间,并充分体现艺术的情感性特征,改变了原来单纯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过分理性化的倾向;4、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改变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
我认为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美术领域划分的方法,把美术学习领域划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尽管新课标划分了学习领域,但却没有强行规定每个学习领域在总课时所占的比例,这就给美术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和灵活性。美术教师可根据各地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可以更好的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优质美术教学活动,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来设计教学单元。
在这次新课改中,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是新设立的。它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次结构性突破,同时它也标志着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社会生活也是课程。我认为该领域的设立可以使课程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如今的社会已进入知识社会,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而,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20世纪来,美术教育就一直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术的种类日益分化增加,但同时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合度越来越高。翻开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的内容在不断地深化和外延,但是与之相对应美术课时却没有增加,那如何在有限地时间内,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美术的特征呢?我认为"综合探索"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总结美术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尽管美术新课标在中小学美术目标确立、内容的选择、方法采用等诸方面都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但在实际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1、教学计划的编排。美术新课标中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各学习领域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美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在编排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基础性,均衡全面地安排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2、注意"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的问题。由于"综合探索"是新增美术教学内容,很多美术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综合探索"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美术技能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事实上,我认为美术教学应该包含两部分:让学生学习相关美术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兴趣、情感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如何处理好"综合探索"领域中综合和美术学科的关系。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寻找美术各门类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点,不要过分综合,从而削弱美术学科的特点。
3、注意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之前我已经提到过美术教学是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教师应在美术课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培养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三、结语
(一)、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首先,它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其次是素质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为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第三,是不定向的,非专业的教育。美术通过多种渠道让青少年接触绘画、手工、欣赏等内容。以美术的独特的魅力激发他们认识世界,关注生活,激发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情操,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二)、美术教育需要不断的研究创新
在教育发生变革之际,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的方向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美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21世纪的美术教育更重于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断探索研究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育之路,同时要体现艺术发展的趋势拓展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以便对应终身学习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6
2 刘忠红《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少儿美术教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3 杜枚著《幼儿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与发展》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九年义教美术创意课例》 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 2004
5 周绍斌 杨勇 编著 《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美] 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上海美术出版社
7.王悦娟 著 《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8.[美] 布朗 科赞尼克 著《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9.[美] 帕森斯布洛克 《美学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10钟启全 著《美术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尹少淳 著《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李方 著《怎样上好综合探索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3.钱出熹 著《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