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图 文 并 茂

作者:占宇 文章来源:大柘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2-15 字体: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有效使用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大柘小学 占 宇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现行教材许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一要求,特别是教材中一系列主题图的设置,不但统领本单元或该环节的知识,更凸显了知识的价值。其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活动场景等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不仅体现了数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其丰富的内涵往往令教师很难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并影响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深挖主题图的内涵,把握主题图呈现时机,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并加强培养学生发现“主题图”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主题图 理解 有效  

所谓主题图是指能反映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的生活情境的图画。但由于它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渗透在每一幅图的角角落落中,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主题图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主题图的内涵理解  

主题图的出现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实际,改变了以前数学教学枯燥、抽象的现象,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但是,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则会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所以“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让“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原有的价值。  

二、主题图的有效运用  

(一)给“主题图”编个故事  

小学生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有兴趣,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0的乘法”时,用王母寿诞,七仙女去摘仙桃,回来时,每个人的篮里都是空的,一共摘到几个桃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不管几个0的和都是0,也就是0乘任何数都得0  

(二)变静为动  

教育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数学教学可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为素材,通过有顺序地动态地出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发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如教学《第几》时,呈现了5个人排队去买票的情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是要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含义──序数。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排在第一的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问:这时队伍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前面走了一个人,剩下的人的总数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接着演示——最后面的那个叔叔走了,这时队伍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并小结:最后面走了一个人,前面的人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了主题图的现实感,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如此动态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三)变繁为简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主题图纷繁复杂,不利于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那么就有必要化纷繁为简约,对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舍而弃之,以更利于学生看懂图意,解决相关的问题。如《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主题图,我们细而观之: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这跑来的7人:有的在跑,有的站在一边观看,到底跑来多少人呢?学生各执一词)。这些无关的因素干扰了学生有用信息的提取。再看说一说中的信息:有3堆花,一堆5朵,一堆4朵,另一堆2朵;树上有6只小鸟,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4只。画面中与数学无关的因素强于数学信息,学生往往感到一片茫然,不容易捕捉到用乘加、乘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纷繁的主题图和说一说的情境图进行重组,创设了新的跷跷板乐园主题图: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7人排成一组);有3盆小花,每盆6朵,大盆里有9朵小花;有5个牌子,每个牌子上站着3只小鸟,飞走了2只小鸟等数学信息。这样的简约化处理避免了不必要干扰的因素,使有用的信息变得亮堂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更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通过游戏、进入情境   

爱玩游戏是每个人的天性,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如教学“可能性”时,学生分组摸球游戏,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五)结合“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在三年级《统计图》的教学时,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类、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类,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又如“数一数”所呈现的主题图是一幅“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美丽校园画面,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个方面,结合画面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就是主题图教学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上好这一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更能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做好准备。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  

总之,主题图的样本是教材的编写者提供的,他们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习素材,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于教材,这也是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理念。但教材毕竟只是作为上课的依据,真正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合理运用。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学生,具体分析,必定能做到有效使用主题图。  

   

【参考文献】  

1韩洪刚 浙江省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让“主题图”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 绍兴小学数学教师之家 200802  

2 州瓦市小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利用与开发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 200907  

3 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唐昌二小 《对小学数学主题图的认识和运用》 人教期刊 2009年第3  

4、《数学课程标准》(试行)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