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谁画的鱼最大》教学设计

作者:章志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2-09 字体: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美版实验教材第1册第9课。课题《谁画的鱼最大》直接突显了本课教材的编写意图,即培养、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在“欣赏部分”通过对比展示农民画《戏鱼》和自然界中形态各异的鱼的图片,让学生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发现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制约,他们绘画的整体布局能力还很弱,加上他们从小接触的大多是细小微观的事物,比如“小玩具、小动物、小朋友”等,久而久之,心理显得相对拘谨,导致部分学生不敢画或画的很小等现象出现。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引导学生按照“识鱼→赏鱼→画鱼→卖鱼”的思路,强调体验性学习在各环节的重要性充分调动触觉、视觉、听觉等因素,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形状、色彩、合作、情感与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鱼的形状和色彩,能大胆画一条充满画面的美丽的鱼。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影片和范作,利用谈话、讨论、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和艺术作品形象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造型、表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培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难点:学习如何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教学准备】师:课件 一缸形态各异的鱼  

生:水彩笔 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识鱼——看鱼摸鱼,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  

1教师直接在投影仪上展示一缸形态各异的鱼,让学生自由欣赏,说说:你觉得这些鱼美吗?美在哪里?  

【说明】(随着五彩斑斓,各式各样的鱼在学生面前展示,学生按耐不住惊奇、兴奋的情绪,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说:“这条鱼的眼睛很漂亮,因为它圆圆的、大大的,好像两个小气球”有的说:“我喜欢这条鱼的尾巴,像蝴蝶的翅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地观察、感受鱼的形状、色彩、大小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意识潜能。  

2紧接着让学生上台轻轻摸一摸小鱼,并把自己的感受大声告诉同学。  

【说明】(学生可能会说:“滑滑的,软软的,像肥皂的泡沫” …… 从而让学生体验鱼的活力和手感。  

二、赏鱼——比较欣赏,体验鱼的形状与色彩  

1、图片欣赏:利用CAI课件展示海洋热带鱼的图片(如下图所示),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条鱼?为什么?  

                                         

   

   

   

   

   

   

   

   

   

   

   

   

   

   

   

   

   

   

   

……  

【说明】通过以上图片的欣赏,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加强学生对各种各样鱼的形状、色彩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审美感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形象储备。

2、范作欣赏:(因势利导)让学生欣赏有关鱼的艺术作品(如下图所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从鱼儿的形状、色彩、花纹图案等方面对“画中的鱼和生活中的鱼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  

【说明】(在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说:画中的鱼色彩更鲜艳、花纹更多样、生活中的鱼更真实等),这一过程是为了用自然界的鱼和艺术作品中的鱼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建立起变形、装饰的感性认识。并关注学生作为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3、课件演示:教师课件演示“现实中的鱼如何逐渐抽象成艺术作品中的鱼”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将真的鱼概括成简单的几何形体,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鱼的形体结构,学习如何把真的鱼转化成艺术作品的鱼的方法。  

       

   

   

   

   

   

   


【总结】整个“赏鱼”过程的教学,我通过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观察、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基本掌握鱼的动态、外形、色彩、纹样设计,使学生对这堂课产生兴趣,自觉的投入到“画鱼”环节的学习  

三、画鱼——分步作画,体验创作的愉悦  

【说明】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画鱼”这一步,采用“分步尝试作画”的策略,把难点分割成以下两个小点:①这条鱼在画面中很“大”, ②这条鱼通过周围参照物的对比突出它的“大”。并运用“尝试练习—讨论修改—启发完善”的方式,将其进行逐一攻破。  

1、尝试练习  

    【引】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鱼的图片和  

有关鱼的艺术作品,老师的手都痒痒的,也  

很想来画一条鱼,你们想画吗?(生:想)  

那让我们来进行比赛吧!比一比谁在最短的  

时间,画一条大鱼的外形。请一个同学上黑  

板 和 老师一起板演。(比赛作品如右图)  

  

学生作品 教师作品  

【说明】在这一环节,教师刻意把鱼画的比学生小,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同时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2、讨论修改  

【引】你们有什么方法在不改变教师作品中鱼的外形的基础上,让这条鱼看起来比左边学生作品中的鱼大?  

生:①可以把老师的画放到投影仪上  

②把老师的画放近些,把学生的画放远一些,这样老师画的鱼看上去会大点  

③可用放大镜放大教师的画  

④可把老师的画放在圆形的鱼缸中,透过水看作品,会感觉大起来……  

【说明】这样充分发散了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启发完善  

    【引】(此时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在此基础上,  

老师启发学生:如果我在这条鱼的周围画一艘小的潜水艇。  

(如图所示)  

问:有没有感觉到这条鱼变大起来了?  

生:大了,因为潜水艇本来是很大的,老师画的鱼  

比潜水艇还大,说 明 老师的鱼很大。  

问:你觉得还可以在鱼的周围画什么,来反衬出鱼的大??  

生:还可以画小蓝鲸,小宫殿,小潜水员等,来衬托  

鱼的大……  

【引】学习用这个方法,修改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鱼画的很大。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缩小这条鱼周围的参照物,(比如在鱼的周围画一条小蓝鲸,或者画一艘小的潜水艇)从而反衬这条鱼的“大”,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这样就发散了学生思维,引伸了本课的课业内容。  

4、游戏激趣:在此基础上,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上讲台在课件上(如下图)选择自己喜欢的鱼的外形和花纹,进行重新组合,拼贴新的不同纹样的鱼。  

   

       

   

   

   

   

   

   

   

   

   


【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不同形状、不同纹样的鱼产生的不同美感,知道美丽的鱼不仅美在外形和色彩,更美在其不同的花纹变化。  

【总结】在整个环节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学画大鱼外形——讨论修改,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完善,学习用对比的方式画大鱼”的方法,对难点进行逐一攻破,让他们突破自己的心理局限,能敞开胸怀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创作的愉悦。并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对自己的鱼进行装饰、打扮,画一条漂亮的大鱼。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四、卖鱼——鉴赏提高,体验成功  

1通过创设“卖鱼”的游戏情境,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作为商品,从中扮演买者和卖者。  

【说明】(学生为了把自己的鱼卖出去,就会说:“你看,我的鱼色彩鲜艳,形状很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你买我的吧!”有的说“你看我的鱼,画得最大啦!买我的吧。”等等。)在买卖过程中,学生学习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让学科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2紧接着组织学生说说:你为什么要买这幅画?你的作品为什么没卖出去?  

【说明】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等方式,让他们认识不足,体验成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审美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赞赏他人,把美育、德育自然有机地融入到美术教学中。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以下八个字:“体验、感悟、创作、升华”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作,在创作中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  

1、教学检测表:  

课题:《谁画的鱼最大》 姓名: 班级: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结果  

我按照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 ★  

我能画一条大鱼了  

★ ★ ★  

我把鱼卖出去了  

★ ★  

我能愉快和他人合作、交流  

★ ★ ★  

我能对别人进行评价  

★ ★  

我还可以画不同的鱼:  

   

   

   

   

我还想知道有关鱼的知识:  

   

综合  

评定  

   

   

   

老师的话  

   

【说明】通过关注学生能否做好课前准备,能否画一条大鱼,能否和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总结和延伸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是否进入学习状态,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鱼,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其它方式,了解鱼的其它知识,使新课标中有关“关注过程,关注合作、关注情感体验”的评价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2、友情卡:美术作品是借助物质材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声的,学生之间更了  

解彼此的兴趣爱好,心灵更贴近、更容易沟通。在本课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同学们以友情卡的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评选,让学生在卡片上面写上祝福或鼓励的话语,并进行装饰。之后选择自己认为这节课进步最快或表现最好的同学,寄上卡片,以资鼓励。  

【说明】学生在这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还学会欣赏他人,赞赏他人,真正使德育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有机体现。  

3成果展示法针对美术作品可视性的特点,在校内外举行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进入社会,得到家长、大众的广泛评价,还可将学生的作品拍成照片或印成画册,相互交流和请专家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点评】  

本课在设计上别具匠心,独特和新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验性学习”突出:本课在设计上,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为主线,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形状、色彩、合作、情感与成功的体验。  

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两者就构成了一对矛盾。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使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②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本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学生在“识鱼→赏鱼→画鱼→卖鱼”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鱼的活力和动感,细嫩、光滑、柔软和运动;通过视觉体验,感受鱼的色彩和形状;通过比较、动手绘画等体验,知道物体的大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画鱼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2难点突破新颖:本课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考虑一年级学生整体布局的能力弱的实际和心理特征,把难点分割成几个小点,运用欣赏、比赛、游戏、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由浅入深,进行逐一攻破,使学生轻松完成课业任务,并使他们突破自己的心理局限,能敞开胸怀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创作的愉悦。  

3、学科整和自然、和谐: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迁移和渗透,成了必要之举。本课在卖鱼环节中,把审美教学与口语交际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形象的反映生活,同时又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评价具有人文性,注重活动表现和审美素养:  

变单一的技艺水平评价为包括兴趣、态度、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增量评价和成就评价。  

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卖鱼过程,让学生在互评互说中,从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评价参与者。  

评价标准体现层次性和多向性,采取强项评价、进步评价、态度评价等多种评价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均能产生成就感。  

对评价结果的显示,淡化终端式的计分或划分等级的方式,强化对活动成果的全面展示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方面的表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