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 : 思品教学不能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应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真正有效的思品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 ,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关键字 : 品德与生活 回归 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新课程,是以小学生自身的生活为源泉的,是一门非科学性的活动型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型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据此,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
一、 让 学生走进生活, 感受 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 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 让 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我在听二年级教材《找秋天》一课中感触颇深。教师先让学生看祖国各地秋天的图片,形成初步印象,再找找老师提供的照片中的秋天。最后让学生说说课外中自己找到的秋天。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相信“秋天”这一概念及特征一定已深入学生脑海。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找秋天,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去亲身体验,“秋天”已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认识。不过,在《找秋天》这节课后,我觉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当当“小小气象员”,报告秋天的气候特征,还可以去了解秋天的水果蔬菜等。这样,在课堂中内化的认识在课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延伸,学生就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 让 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品味 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课间使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它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验社会。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情的一种内心感受,就让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体验,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促使孩子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