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光彩

作者:濮仙球 文章来源:湖山乡中心学校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1-23 字体: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   

【关键词】 动态生成、生成资源、 语文 课堂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强调课堂的创生和开发过程,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起开放的洋溢着生命光彩的语文课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   

一、巧抓随机事件,促进动态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卢姆也说过:“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发一个闪烁、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课堂中生成的种种教学信息是十分宝贵的,这些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些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味的话,势必影响一节课预期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请看一老师是如何指教《丑小鸭》一课:   

(初读课文后)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他”字写错了,应该是“它”。   

(话音刚落,立刻有些学生响应)   

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课文里写的是鸭子呀!   

师:老师觉得娟娟同学很勇敢,能清楚得讲出和课文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稍等片刻,学生依然沉默)   

师:同学们可以再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生:我明白了,课文里用“他”,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鸭子”都当作人来写的。   

生: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可以想象的。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在作者的心里,他们是跟人一样的。   

生:大家看,作者还在书里写着“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嘲笑”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的。如果把“他”改成“它”就矛盾了,我们看看也别扭。   

师:(高兴地说)从这几位同学精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娟娟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兴奋地说)我懂了,写童话故事时,我也要这样写,我要把小动物当作朋友。   

师:老师也学习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想娟娟同学那样勇于怀疑,也要像这几位同学那样善于思考。   

该教师紧抓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这一生态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思考、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释,也培养了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的理念。   

二、巧用动态生成,绽放教学精彩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学生全人发展均呈现动态生成之状,教学过程及效果势必动态生成。语文教学应秉承以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为终极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始终确立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并运用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能用预设的目标主宰教学,束缚学生思维。课堂上任何的动态生成资源,如果没有恰当用之,更没有匠心独具,最终还是会造成资源付之东流。   

1、活用“和谐动态资源”   

“和谐动态资源”即顺应课堂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和谐动态资源”的生成,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闪光点。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生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位教师在教《埃及的金字塔》一课,讲到古埃及人用砌斜坡的方式来造金字塔时,一位学生补充说在《百科全书》上看到了另一种“化零为整”造金字塔的方法。教师在赞扬学生知识面广后并没有戛然而止,问到:“这位同学说了一种方法,我们语文书上也介绍了一种方法,究竟那种对呢?”   

学生开始讨论,得出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个迷,无论那种方法都是科学家的一种猜测而已。教师又问到:“对于猜测,无法确定的事情,课文中是用什么词语来表明的?”学生很快课文中找到了“据说”一词。教师加以小结,“据说”一词足见作者是多么严谨,用词多么准确。从本文我们可以发现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不可含糊。教师在处理这些“和谐动态资源”时,将其转化成“生长点”,生长出说明文用语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基点,为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打下基础。巧妙的利用“和谐动态资源”,将它们的价值发挥至极至,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2、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面队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是好?我们来看一看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发生的故事:学生自学了第二三段后,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诸葛亮能顺利完成任务呢?正在大家激烈讨论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诸葛亮不聪明。”这时,全体学生惊呆了,老师就问:“为什么?”学生说:“如果曹操射的是火箭,诸葛亮他们不是全完了吗?”这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也随声附和。老师没有作评论,说:“同学们想的很有道理。那么,曹操为什么不下令放火箭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这一下,教室里像炸开的油锅,全体同学兴致高涨。学生自学后争着说:“我觉得曹操如果放火箭,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雾那么大,火会被灭掉的。”“是呀,而且,诸葛亮的船离开曹军水寨有一定距离,即使雾不灭火,火也可能被风吹灭。”“老师,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到,曹军水寨四周都是芦苇,使用火箭,很容易烧着自己的军营,那太不划算。曹操一定不会使用火箭,诸葛亮肯定也想到了这点。”此时,同学们基本扭转了诸葛亮不聪明的观点。这位老师接着说:“大家各抒己见,书读得透,想得细。如果能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找到更充分的依据,我们对诸葛亮、曹操就会了解的更全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在课外再读《三国演义》吗?”学生一起回答:“愿意!”   

本案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诸葛亮不聪明”就是一个教学资源,应该说,它完全偏离教学设计方向,出乎教师意料,但教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语文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体性在课堂中飞扬。然而,只有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情景,追求真实、自然,才能实现学生生命的灵动,个性的张扬,体现教学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实实在在地发展。如该老师的课堂,看似无形,却浑然天成。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因此每一节 语文 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我们应在 语文 教学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实施的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唯其如此,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另人叫绝的“有心插柳柳成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