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育论文>详细内容

教育论文

培养幼儿生活素质的基本途径

作者:王丽娟 文章来源:石练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11-18 字体:

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生活自理、交往或参与管理等的积极性。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相适应的环境,激发他们对学习独立生活的愿望。  

首先,我们从创设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一、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这是建立师生间积极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基本条件。二、教师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三、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尽量采用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例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轻拍脑袋、肩膀等,用身体接触、表情、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这样的教养方式能使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同时,对幼儿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都非常有利。  

其次,我们从创设物质环境入手,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工具,规划开放自取、丰富有序的教学空间,让幼儿做环境的主人。以前,我们的孩子做事总是等老师提醒,劳动没有热情,自己的东西也不会管理。因此,我们布置了 “我是班级小主人”、“我有一双小巧手”等墙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组织表演“爱美的小公鸡”、“小红花找朋友”等故事去感染幼儿,让他们在看看听听中了解生活自理的重要性能;同时,我们还在活动室墙面上布置专栏“我自己来”,张贴一些小朋友自己穿衣裤、自己吃饭等场景的照片,鼓励幼儿效仿;在生活区和手工区提供娃娃、可穿脱的服装、穿鞋带板等,鼓励幼儿练习。  

2、合理安排活动,多通道引导幼儿学习和巩固生活技能。  

生活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巩固的复杂过程。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反复练习。  

(1)在正规性的教学活动中教给方法。  

学会各种技能的正确操作方法是幼儿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结合各领域教学活动,教给幼儿各种生活技能和方法。如,结合故事《小兔漱口》教幼儿学习漱口的方法;结合社会活动《今天谁没来》引导幼儿学习关注别人;结合认知活动《文具》教幼儿整理玩具的快捷方法等等。  

(2)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  

如:小班,在游戏后,让幼儿清理场地、整理玩具;在午睡前后,让幼儿练习穿脱衣服。中班,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主动与其他班的小朋友玩耍;在值日生工作中,让幼儿练习扫地、擦桌椅。大班,让幼儿轮流当小组长、值日生;模拟小学生活:课前,让幼儿按要求摆放好学习用品,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让幼儿独立完成作业,不依靠别人的帮助,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课后,幼儿先自理大小便再去游戏;在课间活动时,教师逐渐减少参与,让幼儿学会安排自己的游戏内容和时间;等等。通过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的练习,幼儿逐步具备了这些独立生活的能力。  

(3)在年段活动中不断巩固。  

每月一次的年段活动在我园已成常规,为锻炼和提高幼儿的生活素质,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生活素质活动,以活动促提高。如:小班的折衣服比赛、穿套衫比赛、翻裤子比赛;中班的同年段交往活动、混龄交往活动、讲故事比赛、夹弹子比赛;大班的整理书包比赛、竞选主持人活动、说新闻报天气活动等等。年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收效非常明显。  

(4)在随机教育中促进发展。  

幼儿生活素质发展是特殊的发展,它不等同于某一方面认知的发展或知识的获得,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教育活动而实现,幼儿生活素质活动随时都有可能在生活中发生。因此,幼儿生活素质培养也就必须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时、连续、一贯地进行,而不可仅仅依赖几次教育活动。  

我们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生活细节教育,对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可能教育机会的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如,当有人主动完成自己的事情时、当有人主动整理弄乱的图书时、当有人主动把自己的物品借给别人时……,老师就及时表扬鼓励,同伴的掌声和目光使他们更独立、更会交往、更关心周围的事了,而别的幼儿也从中习得了某些生活的方法。  

(5)在个别教育中促进提高。  

幼儿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每个班级中,往往有个别幼儿因各种原因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接受能力弱。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总是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责任心,平时多接近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以半,孩子在开始时所体验到的成功和快乐马上转化为内在的信心和动力,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作出努力,进而增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了独立能力,促进了良好生活素质的形成。  

3、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提高幼儿的生活素质。  

(1)榜样示范法。  

A.Bandura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幼儿能够模仿所观察的榜样的复杂行为模式,无需附加强化。可见,观察学习,对培养幼儿的生活素质是可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通过教师示范、幼儿榜样的示范等形式,来激发幼儿学习生活的愿望。如,我们邀请小学生回访幼儿园,讲述、表演自己会干的事,让幼儿觉得大哥哥、大姐姐真能干,从而产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等。  

(2)言语指导法。  

许多研究者提出,幼儿能够从成人的讲解和指导中获益,因此,我们不应放弃课堂中培养幼儿生活素质的传统方法。在日常教育中,我们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语和儿歌、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幼儿学习生活技能。如,教叠衣服时,就讲故事:一天,娃娃要睡在大衣服上,大衣服怕娃娃着凉感冒,就把自己折起来遮住娃娃的身体。然后,边念儿歌边练习:一只袖子盖上来。两只袖子盖上来,大大被子盖好了,娃娃、娃娃睡着了。  

(3)练习巩固法。  

“做中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研究表明,它也同样适用于幼儿的生活素质教育。因此,我们组织角色扮演、合作活动、竞赛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和练习中实践和巩固生活技能。如,让幼儿在娃娃家扮演爸爸、妈妈,练习穿脱衣服、鞋袜;让幼儿在开商店游戏中学习与人交往等等。  

(4)行为结果强化法。  

强化理论的先驱斯金纳认为,人们奖赏某种行为,可增加该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幼儿一旦产生良好的独立行为,我们都适时地加以强化(如表扬、鼓励、奖励小红花等),使其获得正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其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4、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合力。  

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往往回到家里就又完全改变了。如,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自我服务的内容都被成人取而代之。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必须家庭和幼稚园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如果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那么幼儿园的教育只会功亏一篑。幼儿的生活细节教育,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宣传栏向家长介绍了生活细节教育的必要性和良好的生活能力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沟通,家长们都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孩子智能方面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生活素质的培养。他们在家努力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尽量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给孩子一些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家园步调的一致使我们的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我们定期向家长介绍不同阶段的培养重点,针对不同主题要求家长给予不同的配合。如,小班开学阶段,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幼儿自己用勺吃饭;中班孩子,要求家长给孩子提供自由活动与交往的机会;大班孩子,则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自己做好第二天上幼儿园的准备工作,每天让孩子说说幼儿园及班级里发生的事等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家访、家长接送孩子时等机会,共同交流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互相探讨培养生活细节教育的方法、途径,“二者合一”,共同促进幼儿生活素质的提高。  

另外,我们还安排家长来园观摩孩子的进餐、起床等生活活动和生活素质竞赛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孩子成功时的那份喜悦、感受到孩子独立时的那份自信,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培养良好生活素质与发展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个性的密切联系,使家园合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打印正文】